本报记者 赵晓晓
提起博爱县磨头镇东马村,博爱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啥?“日本投降60年,东马仍像解放前,想拍电影电视剧,不用花钱买道具。”博爱人说这就是东马村的真实写照。
今年春节,记者从东马村经过,看到东马村大变样,不仅修了水泥路,而且盖起了新楼房。虽然这在农村早已不是稀罕事,但对东马村来说却是新鲜事。
一年前,记者去东马村采访,采访前两天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汽车行驶在路上,泥巴顺着车轮飞,下车竟然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在这个仅有800人的小村庄,记者走了10多分钟,才走到了村委会,而这段路仅有200多米。让记者更吃惊的是,村里有很多低矮的房子,屋檐伸手可及,房子破旧不堪。再从一条背街走,路宽不到1米,路面坑洼不平,为了避开水坑,记者几次差点摔倒。
仅仅一年时间,怎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郜立君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来了一个工作组,帮助村里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村民的宅基地问题,推倒旧房子,改建新房子,告别土路,走上马路。这个工作组就是该县去年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的其中一个小组。
当时,该县农业局副局长李大庆到磨头镇当了工作队副队长,国税局副局长贺可胜等3位工作人员住到了东马村。看到这个村子如此落后,他们立即查找根源。原来,村里群众并不十分贫穷,很多人想盖房子,可老祖辈留下的地基大小不一,甚至有的占了道路,导致想盖房的也被迫放弃。
怎么办?全村大规划,通盘解决。但是,工作组的这一想法一开始就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房子多的不愿舍弃,想不通的不愿拆房。工作组吃住在村里,日夜做工作。村民没有房子住,他们就从村委会搬出来,住到废弃的仓库里,最后挤在两间旧校舍里,为的是让更多的群众有临时居住的地方;一位拥有16间房子、可划8座房子的村民,在工作组做了大量工作后无条件退了7套房。仅仅几个月,村里拆除了200多间房,在老村庄新划了40座房子。
“工作组帮助我们规划了东马村地基图、建设规划图,这些村里规划了20年愣是没做成。如今,有了工作组的帮助,东马新村一定会建设得更加漂亮!”郜立君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脸上洋溢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