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学习实践/深度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春节的温馨化作龙年的真情
以贴近民心的努力催动龙腾虎跃
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
“二次改革”应从顶层设计开始
“我能体会到生活的阳光与美好”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能体会到生活的阳光与美好”
——记先天性无手无脚者索罗森的人生之路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索罗森在大棚劳动。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本报记者 陈作华

  2011年12月3日,武陟县体育场前,在一面“残疾人爱心感恩服务队”的旗帜下,一个队员用两只光秃秃的胳膊夹着毛笔,流利地写出一行漂亮的楷书:同在蓝天下。

  他叫索罗森,今年39岁,武陟县北郭乡索余会村人,生来就没有双手和双脚。走进他的世界,你会对坚强、不屈、自尊、自立之类的抽象词汇产生形象而又深刻的理解。

  父亲从两位著名科学家的名字中各取一字为他起名,可没想到来到世上的是一个没有双手双脚的重残婴儿

  索罗森没出生前,父亲特意收藏了两份报纸。报纸上刊登着两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华罗庚的事迹。父亲已经为这个即将出生的第三个孩子起好了名字,从这两位科学家名字中各借一个字,就叫罗森。

  1972年10月19日,黄河岸边一间普通农房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接生婆一边惊慌失措地包裹,一边叹息说:“唉,四件没有一件呀!”疑惑不解的母亲打开襁褓,眼前的孩子让她惊呆了:孩子没有双手,左腿没有膝盖以下的肢体,右侧有点小腿,却没有脚。

  由于肢体严重残疾,孩童时期的索罗森只能以爬行的方式走路。8岁那年,父亲给他做了一副柺杖。一次次跌倒在地,摔得鼻青脸肿,又一次次拄着拐杖站起。一种要站立起来的渴求,让这个没有双手可以扶拐的孩子硬是学会了驾着双拐站立行走。

  9岁时,索罗森拄着双拐走进了学校。整个小学阶段,他的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同年级的前几名。从初中到高中,他都要到乡里读书,拄着拐杖,拖着两条半截的残腿每天两个来回在从家到学校近2公里的路上蹒跚而行。冬天,冰雪泥泞中他不知摔过多少次跤。夏天,拐杖磨破胳肢窝,汗水蛰得疮面火烧火燎地疼,他顽强地走完了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路程。

  有人劝他去学算命,有人拉他去乞讨,可他却要去寻找一条自食其力的路

  高考落榜后,索罗森参加了一个全日制法律自考班。1997年,拿到大专毕业证的他便迫不及待地想打开人生新的大门。没有一技之长还四肢残缺的一个农村青年,在求职的路上四处碰壁。有的是婉言谢绝,有的是嘲讽讥笑。

  有人向他抛出“橄榄枝”——“跟我去做乞丐吧,这事适合你,能挣很多钱”。在车站,在广场,在公园,都曾经有人拦住他这么说。每每这时,内心深处的自尊告诉他,这一辈子即使遇到再大的困苦也绝不会去做乞丐。

  也有一些“好心人”为他“指点迷津”:你这样子找工作怕是没指望了,不如去学算命,那活儿不用胳膊、腿。可索罗森没打算去给人算命,他只想把自己的命运攥在自己手里。他离开了城市,回到了那个生他养他的村庄。

  他养猪成了专业户,并带动周边村民养起猪来

  索罗森开始用体力劳动去冲淡心灵的伤痛。他选择了一个对残疾人来说看似不能做的事情:养猪。

  1997年下半年,他赊到两头子猪,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那时候,他没有机械设备来粉碎当饲料用的花生饼和豆粕,只能用残臂夹住砖头一下一下砸,往往一砸就是几个小时。他也没有搅拌机,配饲料时,就把各种配料堆在地上,用胳肢窝再加上两只残臂控制住铁锹,一锹锹掺和翻动,直至拌匀后装包备用。那年秋天遇上村里电网改造,停了大半个月的电。他每天都要到邻居家里用小压井压出十几桶水,再拄着拐杖用残臂一桶桶拎回家喂猪。

  年底,他卖掉一头成猪,用来还账和补贴家用,剩下一头母猪留做繁殖后代用。第二年,第一窝子猪产出,可有6只是死的,3只活下来的也是病殃殃的。多少次,他拄着拐杖背着幼小的病猪去邻村看兽医。第二窝子猪比较幸运,全都活了下来。由此,他的养猪规模逐步扩大。

  1998年,他靠借来的1000元钱购进一头快要产子的品种母猪。在他的精心饲养下,品种猪生长良好,繁殖正常。1999年年底,他的品种母猪存栏已达到10头,他又购进一头良种公猪,初步具备了小型专业户的规模。当年,他卖出了200多头子猪,收入4万多元。这下不要紧,周边村民看到一个残疾人都能养猪挣钱,不久,村里村外出现了许多养猪户。

  “我找到了自食其力的路,也要帮其他残疾人一把。”索罗森开始关注周边的残疾人。小司马村有一个46岁的灰质性脊柱炎后遗症残疾人,邻村还有两个智力障碍的人,长年在街上游荡,整日里被人像猴子一样围着耍弄。索罗森把他们招呼在一起,开始创建残疾人养猪场。

  他们包下一个废弃多年的村办企业院子,打算建养猪场。那院子里的荒草有一人多高,水坑有一人多深,满地都是残砖烂瓦。而那两个智障人刚来时连铁锹都不知道怎样用,一小堆垃圾都扫不进簸箕里。有人嘲讽他们要办的是一个“三拐俩傻公司”。2003年,这4个看似最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终于建成两排崭新的猪舍。随后他们购进子猪,赊来饲料,一个在废墟上建起的养猪场正式开张。

  他28岁时才借助假肢独立行走,艰辛造就了他超常的生存能力

  养猪之余,他还用长期锻炼而格外灵活的一双残臂,学会了做家务,会打面筋、擀面条、蒸馒头、包饺子、切菜炒菜,还会穿针引线缝补衣服。

  2000年,既会木工又会操作车床的父亲,用木头和钢材亲手为他制做两个假腿。28岁的索罗森经过几个月的艰苦锻炼,丢掉了拐杖,终于学会走路了,他对人生的自信心也进一步增强。

  2002年,30岁的索罗森搬出了这个家。他知道,自己在家里住得越久,父母就越为自己的婚事发愁。他开始主动寻觅能与他一起同甘共苦厮守一生的人生伴侣。2003年冬季,一个身体健全的姑娘,终于和他邂逅。婚后,他和妻子在街上开了一个兽药店,还摆地摊。平时摆地摊要跟着各村的集会跑,正月和二三月要撵着各处的戏台跑。每当寒冷的冬夜戏散场后,他和妻子才收起地摊,骑着脚力三轮车踏上回家的路。

  “有些技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索罗森说。妻子的娘家人都迁到他这里定居。岳母有很重的精神病,3个年幼的妻弟妻妹还都在上学。为了这个家,他竭尽全力去劳作。

  成家后,他分到3亩多黄河滩地,还很快学会了各种农活。2006年他和妻子又重新开始养猪。经过3年辛勤努力,总算发展到10头产子的母猪。然而一场猪疫,让他的10头母猪和4窝刚产下的子猪全部死掉。早已习惯了失败的索罗森重新选择新的项目,转而开始养土元。他从郑州买来土元卵块,又从黄河堤上捉来野生土元300多只,与人工饲养的土元进行杂交,培育优良品种。之后,他又承包了一个温室大棚,开始了一项浪漫的经营——种植玫瑰花。

  上天没有给他一双手,他却能写出一手好字

  2006年河南省首届残疾人才艺展示大会的7天时间里,焦作展区人气最旺的是索罗森。一双残臂夹着毛笔,笔下流溢出一行行令人赞叹的大字,让一批批参观者啧啧赞叹。时任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看后感叹道:“真是难得,达到专业水平了,多少健全人也写不了这么好的字!”

  小的时候,索罗森常见父亲给办红白事的村民们写写画画,每年春节前给村里人写春联。那时候,他就用一双残臂夹着毛笔跟着父亲比比画画。高考落榜后,他在家专心临帖王羲之、柳公权、欧阳询等人的书法作品,后来他就接替父亲在每年春节前义务为乡亲们写春签和对联。

  当地农村有龙年续写家谱的习俗。在2000年那个龙年的前后三年里,他先后给索、高、程、李、孟、秦等几个当地的家族用毛笔书写家谱。当地的家谱一般分挂谱和卧谱两种,挂谱是写在布上的,每个单扇高3米,宽1米到3米不等,多用中楷字,一个大家族要用十几个单扇才能写完家族史和成员名字。这种活,他一干就是几天。卧谱则像书册一样大小,多用小楷字写在纸上。他写成的卧谱有20多幅,大约3万字。

  “能为别人做事,就是我生命价值的体现。在我的前半生里,虽然有太多的坎坷与挫折,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那就是自食其力、自强自立。同在蓝天下。我能体会到生活的阳光与美好。”索罗森说。

  核心提示

  造物主没有把他造完整,便让他来到人世。他用自强不息的经历向世人证明:天无绝人之路,世有成人之道。

  他生来没有双手和双脚,9岁时才借助双拐结束了爬行,28岁时戴上父亲为他自制的假肢才学会走路。之后,他学会了踦脚踏车、开机动三轮车,下田能耕地、施肥、打药,在家能蒸馒头、擀面条、包饺子、缝补衣服,还会打键盘,会养猪、种大棚蔬菜,尤其是能写出让人称赞的毛笔字……

  他是一个没有双腿但站立于我们身边的强者。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