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李亚锋 文字 王长东 张天然 责任编辑 武玉林 助理编辑 张天然 周 娜
2010年12月3日、4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我市调研后,对我市经济社会给予高度评价:
“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很有实力”
“班子奋进、社会和谐”
●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100强
●中国最佳投资服务环境工业园区
●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河南省最具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最佳投资法制环境产业集聚区
巍巍太行矗千载,悠悠黄河流万年。山南水北的沁阳所在自古便是生机无限的福地。而今,乘着科学发展的东风,覃怀故地重发新芽。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谋划、精心运作下,一条横贯境内东西的巨大产业带——沁北产业集聚区横空出世,并不断发展壮大。
项目上山:荒山坡上崛起工业城
受制于国家日渐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我市工业用地曾一度面临十分紧张的局面。而北部太行山脉则有着近3万亩山前非耕地,这里地势平坦、地质结构好,非常适宜集中连片摆放大型工业项目。经过实地勘察,多方论证,最终形成了利用荒坡地建沁北产业集聚区的共识。2005年8月,集聚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
为吸引企业把项目放在荒山坡上,我市克服种种困难,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做好道路、能源、用水、土地“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企业引得来、住得好、发展快。对于集聚区内的居民,投资上亿元实施迁居并点工程,在西向、西万、紫陵三镇及市区统一规划建设安置小区,并对搬迁居民进行就业、医疗、低保、社会救助和儿童教育等多方面帮扶,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搬迁户的生活问题。
经过建设,如今的集聚区,场地开阔平坦、地质结构稳定,水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电力设施齐全,成为了我市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试验田。河南神火、中国昊华、中电投、广东兴发、山西晋煤等一批全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到这里投资,并迅速形成规模。
截至目前,集聚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培育壮大了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规划建设了现代煤化工产业、氯碱化工产业等六大产业园区。2011年,集聚区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投资10.5亿元的超透太阳能光伏玻璃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水平全球领先;投资14亿元的昊华二期项目建成投产,聚氯乙烯树脂产量居全国第5位。曾经的荒石坡,已经被一个气势恢弘、绿色生态的工业城所取代。
沁晋联动:区域合作富市强邻
沁阳与山西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为利用好山西的煤炭和资金优势,我市积极谋划“沁水晋煤”的天赐良缘,把沁北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晋商南下的第一桥头堡。2011年7月20日,市政府与山西晋煤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并签署了该集团旗下“晋丰煤化工”上马煤化工项目的协议,首个煤化工项目——投资38亿元的清洁能源项目随即正式落户沁阳。
同时,为在集聚区内集中提供煤、电、水、气保障,使企业发展摆脱资源束缚,沁北产业集聚区又引进山西煤炭销售总公司,投资建设兰煜煤炭物流基地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使集聚区成为豫北的“大煤仓”,使沁阳成为没有煤矿的“煤炭大市”。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共有16个山西项目落户沁阳,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人缘、地缘、情缘,为两地创造了“沁晋结好”的条件。战略合作成为两地共谋崛起的必然抉择。
“谋全局,重在谋一域。一子活,全盘活。‘沁晋之好’这步棋,既是沁阳践行科学发展的战略之举,也是助推中原经济区迅速崛起的破题之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全力推进,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不断迈进!”市委书记陈敬如言简意赅。
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服务职能
在沁北产业集聚区成为经济增长极的同时,集聚区自身建设也在加强。健全管理体系、职能体系、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统筹、高效、活力”为原则,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集聚区管委会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管委会主任,落实重大项目市级领导、科级干部分包服务责任制,实行集中开工、定期观摩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项目推进机制;选派公安、国土、环保、工商、财税、招商、规划设立正科级建制分局,精简效能,构建统一、便捷、灵活、高效的产业集聚区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集聚区作为培养优秀干部的重要基地, 集聚区税收留成部分的5—3%用于集聚区办公经费,倾斜人力、财力全力服务集聚区发展。
投资1100万元的管委会综合办公大楼和沁北消防站目前已建成投用,投资500万元注册成立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沁北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区,重点推进土地整理、检验检测、创新、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创业指导、企业孵化、金融服务等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集聚区服务企业的综合承载能力。
截至2011年底,沁北产业集聚区已累计建成区面积9.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家,在建亿元项目18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6个,竣工项目71个。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3.1亿元,实现利税5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9亿元。从业人数4.3万人。
循环经济:生态集聚,宜居宜业
设立之初,沁北被称作“工业集聚区”,如今叫“产业集聚区”,一字之差,却彰显了我市的建区理念——从“粗放”到“集约”的科学转变。2010年初,我市邀请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产业规划进一步修编、完善,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着意打造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设环保生态产业集聚区,实现“宜居宜业”。
集聚区利用昊华公司生产的氯气和排空的氢气等,规划建设了投资4亿元的氯氢工业园项目;利用昊华公司副产品氯化氢引进了年产10万吨的三氯氢硅项目,北京金隅利用昊华公司工业废品电石渣开发年产100万吨水泥等项目,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废物循环利用系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同时,为彻底解决集聚区废水污染问题,我市在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投资8000万元的第二污水处理厂已经竣工,投资3000万元的污水收水管网正在建设。
沁北产业集聚区以循环经济模式集聚产业、以生态工业理念营建园区,唱响了“科学发展” 的主打歌。
一区两园:一城两翼、南北支撑
沁北产业集聚区除现有的规模外,已完成总体发展规划并茁壮成长的沁南园区,是立足产城一体化的试验区,通过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便于摆放高科技、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无污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进行房地产与三产服务业开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新重心。
园区内外交通条件便利,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电动车及动力储能型电池、高档印刷包装及装备制造、光电信息、太阳能光伏、中小企业孵化园等五大产业园区,入住有思可达、睿为视讯、超威电池、华泰印业等企业53家,安置就业8700人。同时为了有效利用园区内的丰富资源,市委市政府积极牵头,由市投资集团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组建了沁阳市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做为投融资平台,从事沁南园区的开发建设工作。2011年,园区新开工项目12个,完成投资1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税收2.3亿元。
“沁阳要率先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新路子,必须珍惜这块天赐宝地,科学谋划35平方公里山前荒坡的大文章,引企业上山,让项目进园区,把沁北产业集聚区建成‘三化’发展的典范!”谈起产业集聚区未来的发展,市委书记陈敬如言语坚定。
2012年,沁北产业集聚区将进一步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围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多元化、城乡一体化“四化目标”,强力实施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四大战略”,使产业集聚区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努力实现我市提出的十二五末“五突破、一高于、一率先”的奋斗目标,打造河南省一流产业集聚区,争当中原经济区建设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