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国庆 赵晓晓
短短几年时间,黄河北岸的一片滩地,厂房林立,机声隆隆,城市综合体美轮美奂,鳞次栉比,宽松的投资环境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已经是百家企业聚集发展的地方,是温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标志,是温县工业强县的起跳板。
春节刚过,记者行走于温县产业集聚区,看到的是厂房建设、设备安装的繁忙景象,感受到的是只争朝夕、发展经济的迫切心情。“目前,这里入驻了121家企业,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制革制鞋三个产业集群的温县产业集聚区。这是全省重点建设的县级产业区,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6平方公里。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亿元、税收3.2亿元。”温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庆军告诉记者。
温县,全国黄河以北首个吨粮县,闻名世界的太极拳发源地,享誉海内外的“四大怀药”原产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如何在黄河滩区迅速崛起了这座工业城?
“产业集聚区是招商引资的平台,是工业发展的阵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推进产城一体化的载体,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真正重视。”该县县委书记魏曰高多次在相关会议上强调。为此,近年来,该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文件,召开了高规格的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省、市关于产业集聚区建设“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总体要求,全面加快科学发展步伐。特别是近两年来,温县成立了高规格的集聚区建设指挥部,采取县级领导分包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2010年,该县产业集聚区新引进项目44个,总投资50.3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7个;2011年,该县引进项目38个,总投83.5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23个。
搭建了平台,还要完善功能。温县尤其重视产业集聚区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服务。在硬环境上,不仅包括厂房、道路、水电,该县还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要求,连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规划建设了6.3公里的子夏大街、5公里的鑫源路东延工程等25项基础设施工程,在全市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率先实现了天然气全覆盖、开通了城市公交……实现了新、老城区与产业区的相互融合,实现了文化区与产业区的互联互通。在软环境上,该县成立了企业代理服务中心,全程代办各种证照手续,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和“精细化”服务;成立了综合执法组和环境维护组,加强集聚区管理,确保入驻企业从立项、动工到投产全程无阻碍的发展通道。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该县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打造成的软硬兼有的好环境,为招商引资、集聚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该县共引进外来项目89个,到位资金134.7亿元。其中,投资超10亿元的福沃重工、凯创重工、兰兴革业和超5亿元的顺康科技、博威科技等11个超5亿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另有总投资86.5亿元的31个项目正在跟踪洽谈。
温县产业集聚区为的不仅是引来企业,更重要的是发展企业。河南怀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康明轩对此感慨颇多。他说:“入驻前贴心服务,入驻后跟踪服务。资金难,有资金管理中心,找到了融资平台;发展难,有院士工作站,开启了产品创新之源;环境保护难,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确保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可以说,温县为我们大大提升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支撑能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
“产业集聚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大平台。温县工业能不能有大的发展、大的突破,关键是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特别注重特色发展,进一步转型升级,力争到2015年,我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超过13平方公里,投产企业达150家,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就业超万人。”魏曰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