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是我市作家协会主席韩达年末岁初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部真正能够给人多重阅读享受的作品,历经作者十年的精心创作,不仅有厚重的思想和浓醇的诗性,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俗的艺术个性。
小说情节围绕流传于本市的一个传说展开:生于市中心广场的那株千年菩提树一时间成了商界、学苑、官场、市井等各阶层人士趋之若鹜的地方——因为传说凡能在菩提树下站过的人均可有逢凶化吉、消灾避难的好运……故事的主线围绕着省委考核组对于主人公及其所在领导层进行考核,以及由此展开的官员们对于权力和官位的争夺和较量;副线是关于广场的那株千年菩提树的“归属”:商家要出巨资购得这里的地产开发权,而该市北山的红枫寺主持和尚则愿出1000万元人民币,仅要求得到这株附丽着美丽传说的古树的“监护权”。这其中贯穿了两段纯真的爱情故事。最终故事以一个看似开放性的结局结束,主人公仍然都在现实中继续按照自己的活法在生活。小说的开放性结构还在于作者始终没有讲出那个菩提树美丽传说的制造者。因此,也就把一个巨大的谜底留给了读者——我们可以把这个始作俑者想象成书中的每一个可能的人,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全书后,也许那早已经不重要了。
小说中的人物纷纭复杂,作者为我们呈现了官场、商场、学界、市井多维的社会群体景观,让他们纷纷登场,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虽然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身在官场,小说却没有落入官场的窠臼,而是由官场折射出了更为广阔的“人世间”。这一点从小说主人公林秋晨对官场的态度上就已定下了基调。但小说仍然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官场的众生相,揭露了官场的规则和隐秘,道出了中国式官场的真谛。这一切就在官员们错综复杂的关系与他们的对白中一一呈现。这也是小说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那些或看似不经意实则心机十足或空话连篇实则心有旁骛的对白,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官员们的内心世界和人际生态。
小说不仅描写了众多的人物,笔触还纵深到众多的文化元素:宗教、植物学、园艺、茶艺、城建、文学等诸多方面。作者并没有浅尝辄止,将这些文化元素一笔带过,而是与小说情节紧密结合,使得这些文化元素得以拓展和延伸,使这部小说在文化层面变得更加厚重。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既遵循传统又独具新意,语言既质朴又凝重,人物对白丰富多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全书读下来,作家对社会的担当、人生的悲悯以及自己温润的情怀,都无声地融在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那颗于苦难人生和虚无中陶冶出来的赤诚之心。
而小说最出色的还在于它深刻的哲学思想。一个作家必须首先是一个思想家,而一部小说的价值也是由小说思想的价值所决定。这部小说的思想性首先表现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小说开始即写到省委考核组考核青山市领导班子,众多官员都在为升官而处心积虑,使尽浑身解数。小说结尾处却写到因举办奥运会而所有干部一律暂不调整,这使得这场围绕权欲所展开的争斗就像一场闹剧,使得这些官员如做了一场黄粱美梦。这场梦中,蕴含了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索。而小说结尾更鲜明地呈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哲学思索:梅子的舅舅——一个用手术刀为无数人驱除病魔的医生,在晚年竟然也身患绝症。小说的笔触在此纵深到了死亡,纵深到了对于人的终极关怀。作者通过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这个物欲、权欲、情欲横流的社会,人类的肉体疾病也许可以医治,那么灵魂呢?对于一场看似闹剧实则是悲剧的人生,应该给予怎样的终极关怀?这是小说真正的主题所在。此外,在小说主体框架之内,还有众多的细节也在呼应与隐喻着小说的主题。林秋晨因为一场疾病而相信了菩提树的传说;黄真民与刘莎在一起后,两人就刘莎未能用物质证明的纯洁而产生的矛盾等,这些似乎都在隐喻着信仰的缺失。而最传神的细节是关于劲牛,在对这一个雕塑的处理上,折射出关于信仰的巨大悖论:姬长荣表面上看是最有信仰的,实际上却最没有信仰,他的所作所为代表了这个信仰缺失时代人们的“病急乱投医”。
小说名为《菩提树》,既是一种隐喻,更是一种象征。诚如作者所言,作为佛教圣树,虽然音译抽象,但其寓意深远而且博大——广而言之,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谁不希望自己的信仰之树能常青不凋呢?小说描写了颠倒众生的物欲、权欲、情欲,描写了为这些欲望而奔波挣扎的众生相,描写了信仰缺失的时代浮世绘,却又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对这些众生相进行俯视和思考。小说主题也由对假恶丑的批判和对真善美的歌颂进一步深化到对于人生、生命意义的探讨。著名作家摩罗说过:“作者所描述的生存状态可能确实黑暗丑陋,毫无得救的希望,但是最伟大的文学和最伟大的作家永远都必须以最大的爱、最大的热情,为正在沉沦的世界作无济于事的祈祷和祝愿。”作者的这种探讨和开放式结局的隐喻,其实就是一种祈祷和祝愿。而这种终极关怀式的祈祷和祝愿,正是这部小说厚重的原因所在。
(图片采自本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