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提升集聚能力 给力转型发展
市政协十二届十七次常委会议
将于本月九日举行
用心呵护城市“血管网”
关爱送给贫困留守儿童
我市今年将完成投资19亿元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集聚能力 给力转型发展
——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走笔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2010年12月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中)在市领导路国贤、孙立坤陪同下在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调研。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2009年9月23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中)在市领导路国贤、孙立坤陪同下在武陟县产业集聚区调研。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对于焦作来说,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机遇,经济发展的命题和任务是什么?经济转型。

  对于焦作来说,经济转型的抓手和载体是什么?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

  2月1日上午,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又一重大突破——总投资25亿元的奇瑞汽车焦作发动机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将为我市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其实,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一个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产业的集聚、要素的集聚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文件,召开了高规格的推进产业集聚区暨焦作新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把项目建设作为主要抓手,把产业集聚作为主攻方向,全面启动了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和建设发展工作。

  细一盘算,随着焦作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博爱县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修武县产业集聚区、温县产业集聚区全部列入全省175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名单,加上市工业产业集聚区,我市共规划建设了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达127平方公里。

  随之,依托产业集聚区这个大平台,项目建设这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抓手有了坚实的载体,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迅速实现市场配置,得以整合优化,并催生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张力。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数增速均在30%以上,税收收入增速达54%。预计工业完成投资330亿元,新入驻规模以上企业达317家;主营业务收入1370亿元,同比增长3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1.5%,实现就业近20万人。

  众所周知,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基本内涵。但集聚区建设看起来千头万绪,集聚区到底聚什么?怎么聚?

  “筑巢引凤!”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提出,要通过产业的集聚发展,通过项目的加快实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使之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平台、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平台。

  为此,我市按照“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出台了《关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千亿元产业集聚区”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了“4000亿元超越行动计划”,并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大力招商引资、增强服务功能等实事、大事。

  先栽梧桐树,再引“金凤”来。做好硬件、做优环境、抓好服务,是我市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一以贯之的做法。2011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建成道路660公里,同比增长43%;管网长度达到1241.1公里,同比增长53%,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至此,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达70平方公里,区内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水、电、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已实现区域覆盖。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速路网、住宅、供水、供气以及医疗等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促进产城资源共享,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沁阳市实施了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产业发展规划及强电规划、燃气管网规划、污水管网规划、供水管网规划等专项规划;孟州市实施了“六纵四横”路网工程,将中心城区和产业集聚区贯穿连接;博爱县将集聚区内道路、电力、供气、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项目与城市发展相互衔接,实现了互联互通、协调发展;温县实现了产业集聚区规划《总体建设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建成了“三横八纵”的路网框架,开通了连接城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公交线路,规划了职工公租房和物流园区……

  在这次采访中,我们有机会实地走访了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及沁阳市沁北、博爱县、温县等产业集聚区,看到了一幅幅重点项目建设的生动图景,体验了一组组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生动实践:

  行走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这个在荒山坡上崛起的工业城,记者发现,这里一派繁忙景象:只见塔吊高耸,厂房林立,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穿梭其间,身着工装的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安装调试设备…… “随着河南煤化焦煤集团新材料产业园总投资113亿元的年产10万吨有机硅和年产10万吨无机硅、易生元公司怀药养生文化产业园项目等总投资20.52亿元的16个项目的开工建设,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56家。”市国土资源局中站分局负责人说:“这个工业集聚区建在焦作市中站区北部及西部沿山余脉的丘陵、荒坡上。”

  我市本着“工业出城、项目上山”的科学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沿山坡地和大面积采煤沉陷区,建设工业产业集聚区,有效节约和保护了耕地,实现了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昔日的荒山已变成今天的项目建设园区,并将打造成明天的“金山”。据介绍,近5年来,我市先后向太行山余脉的荒山、丘陵要土地,通过规划平整,建起方圆24平方公里的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崛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工业新城,不仅保持了耕地占补平衡,还增加耕地面积1000余亩。

  与此呼应的是,沁北产业集聚区也在短短5年间,在太行山前的荒石坡上崛起一个工业新区,成为诸多国内知名企业投资的沃土:中国化工昊华宇航一期投资14亿元、二期投资15亿元兴建的聚氯乙烯和离子膜烧碱项目已经投产,并准备进行第三期投资,向“百亿化工园”迈进;作为中国铝型材企业前十强第一名的广东兴发铝业,在沁澳铝业年产25万吨电解铝项目达产的基础上,又投资10亿元建设高档铝型材加工项目。与此同时,中电投4×100万千瓦机组一期投资80亿元2×100万千瓦机组项目、中国化工昊华宇航投资30亿元的精细化工项目、上海华明年产50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等战略项目也运作顺利。

  对此,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刘道兴日前在对沁北产业集聚区进行深入调研后如是而言:“沁阳连续11年土地占补平衡,得益于整理乱石滩地、不占一分耕地、高起点规划大工业区,建设中原经济区应当总结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的经验。”

  博爱县产业集聚区利用产业集聚区连片厂房多的现实条件,结合我国鼓励发展太阳能产业的优惠政策,不仅成功招商引资,还促成江苏振发太阳能公司利用近30万平方米屋顶空间资源,实施10兆瓦光伏屋顶电站项目,开了我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先河,仅此一项可节约用地500余亩,为缓解企业用地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产业集聚,集聚的是产业,建设的是项目,目的在于转型发展。为此,我市从完善政策体系入手,不断创新工作推进机制。2011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后,我市组织党政考察团利用两天时间分别考察了新乡、鹤壁、开封、许昌、漯河“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经验,并全面落实《产业集聚区年度工作级别考核办法》,严格实行“月通报、季排名、年考核”制度,全面落实重点责任制,实行市领导分包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建立了“一个重大项目,一名领导联系,一个部门跟踪、一班人员服务”的领导干部联系分包制度;实行了重点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把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年度政府目标考核,与政府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我市出台了《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办法》,坚持“五个一”工作法,即一天一次联审联批碰头会、一周一次项目推进会、一月一次项目进度通报、一季一次观摩讲评、一年一总结。坚持重点项目协调机制,全面落实重点项目三级协调会议机制,即市长协调、分管市长协调、部门协调。全年共召开各类协调会300余次,协调解决了一大批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强化联审联批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联审联批工作机制的通知》,把总投资3亿元以上的省市重点项目涉及审批事项的所有部门单位统一纳入联审联批范围,建立了路条先行、预审、限时办结、督办查办、月通报等机制,加快项目手续办理进度;坚持领导分包、目标管理、联审联批、绿色通道、观摩点评、现场办公等有效措施,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全部实行了项目备案“直通车”制度,提高了项目入驻效率。

  同时,我市坚持和完善重点项目集中观摩视察活动,组织开展了市领导集中观摩点评活动、人大代表集中视察重点项目活动和县市区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通过观摩点评,激发了各县市区加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市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开展了重点项目核查公示工作,定期深入重点项目一线,对计划开竣工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并将核查结果在《焦作日报》公示。落实重点项目通报制度,每月通报一次重点项目投资进度和联审联批进度。坚持定期巡查制度,每月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走访一遍,对存在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据统计,2011年,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做到了“三个百分之百”,即计划投资百分之百完成、计划新开工项目百分之百开工、计划竣工项目百分之百竣工,1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1.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0.6%。294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67.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4个,占69.4%;5亿元以上项目66个,占22.4%。

  无论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还是保姆式的投资环境创优,其意都在引“凤”入林。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引进、实施了投资113亿元的省煤化集团焦煤合晶科技年产10万吨有机硅和年产10万吨无机硅、投资48亿元的华润公司龙源电厂、投资32亿元的风神轮胎老厂区搬迁、投资25亿元的奇瑞汽车焦作发动机生产基地、投资23亿元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焦作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园、投资20.3亿元的中国兵器焦作光电产业园、投资16亿元的晋煤天庆年产18万吨合成氨和30万吨尿素及5亿立方米煤制气、投资13亿元省煤化集团焦煤供热中心、投资10.7亿元的瑞丰纸业年产20万吨特种纸、投资10.3亿元的厦工产业园二期、投资9亿元的西泠电器年产60万台电冰箱40万台洗衣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

  毋庸置疑,项目建设是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的主要抓手,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和生长点。提升集聚能力、集聚发展要素,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发展,必须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为此,我市着力强化政策支持,优先保证各类要素资源集中投向重点项目,凡涉及到项目报批、规划设计、资金安排、建设用地、征地拆迁、供水供电、铁路运输等事项的,各有关县市区和部门、单位优先给予解决和支持。

  在资金信贷方面,通过强化银企对接、招商引资、企业上市、社会融资等,多渠道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超百亿元、市五大投融资公司全年融资近百亿元、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近百亿元、县市区投融资平台融资近百亿元。通过土地收储、土地整理、撤村并点、旧城改造、空心村治理等,全市产业集聚区共收储土地10180亩。在环境容量方面,环境保护部门把有限的环境容量优先安排省市重点项目需要,并对其新增排污权的30%予以无偿划拨。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供电、水务、燃气等部门在政策性资金争取、配套资金安排、规划许可、水电气供给等方面优先向省市重点项目倾斜,最大限度满足重点项目建设需要。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共有8个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44.4亿元。研发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占全市总数的49.2%。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共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30余个。

  为充分调动全县及各乡镇的招商引资积极性,切实增强产业集聚区内工业项目占地乡镇、村的服务意识,着力解决工业项目入驻难题,博爱县更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出的一剂妙方:“异地共建,利益共享”。据了解,博爱县抱着县财政少一点收入、乡镇村多一点实惠的思想,顶着财力紧张的压力,实施了利益共享政策,即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县、乡在引进项目中需要在产业集聚区内摆放的,由引资方、项目所在乡镇和项目占地村街按照7∶2∶1的比例分享企业税收地方留成部分,让广大群众共享项目建设的成果。这一政策调动了各乡镇的招商积极性,从根本上破解了项目入驻难题。去年,总投资36亿元、占地1000余亩的莱恩公司钢帘线项目,从项目落地到开工建设仅用了20多天时间;投资1.6亿元、占地80亩的金鑫公司年产10万吨不定型耐火材料项目,从项目落地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一周时间。今年年初以来,已有6个乡镇为博爱县产业集聚区引进项目11个。

  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以产业大招商为着力点的政策导向,使得长久以来积蓄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力量喷薄而出,令记者感受到了一股争分夺秒、只争朝夕、集中力量、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2011年,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是我市项目数量最多、投资额最大、年度计划投资完成情况最好、重大项目推进成效最明显的一年,项目建设呈现出了“二快三多”特点:一是增长快。全年共实施市重点项目294个,项目总投资135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3.8亿元。项目个数、总投资和年度计划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0%、149.8%和97.9%,创历年最高水平。二是推进快。294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67.6%,提前3个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是大项目多。294个市重点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204个,占69.4%,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6个,占22.4%。四是工业项目多。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90个,项目总投资768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总投资的64.6%、56.7%。五是高成长产业项目多。重点支持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建设了厦工产业园二期、2500吨核黄素60万吨L系列乳酸、卓立烫印年产8000吨新型特种TTR专用BOPET薄膜、河南思可达超透太阳能光伏玻璃、多氟多年产1亿安培小时锂电池等一大批高成长产业和先导产业项目;签约了奇瑞汽车焦作发动机生产基地项目,已于2012年2月1日开工建设;签约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焦作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业产业园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莫道春色独偏爱,用心浇灌花方红。毕竟,一个区域发展演进的大脉络,历来总是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再由增量带动存量、新城带动老城,腾笼换鸟,脱胎换骨,继而才能实现“转型升级”。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善于谋全局、抓长远的焦作市委、市政府,再次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乘势而谋,超前谋划,积极进行对接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项目谋划。截至目前,共谋划对接中原经济建设项目3726个项目、总投资18173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还在工业、社会事业、农林水、商贸物流、服务业、能源交通、城建7个领域,谋划提出了2012年我市“5241”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即实施重点项目500个,项目总投资2394.3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410.8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00亿元。

  围绕上述目标,市委、市政府将突出经济转型发展,加大主导产业培育力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实施高成长产业提质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先导产业跨越发展“三大工程”,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打造以现代化工为主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城市。

  由是而言,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可谓合民意,顺东风,正当时!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持续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着力在现代城镇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互动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实现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高水平发展,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这一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