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学习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乘势而上 务实重干
一台廉政剧 一曲正气歌
学习《总体方案》
加快转型发展
“三农”政策要适应城镇化新形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新思路与政策亮点
将推进三项工作
缓解农村土地纠纷
土地经营规模扩大
要建立在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台廉政剧 一曲正气歌
—— 观《廉吏于成龙》有感
□马德骏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是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领衔主演,讲述的是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铸就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冤假错案,造成了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他不顾自身安危,施尽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品行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我不是很爱看京剧,但看这部京剧时真的被尚长荣老师扮演的于成龙震撼了,他的正直执拗、清廉俭朴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这不仅仅是一台廉政剧,更是一曲打动千万人的正气歌。于成龙这位“廉吏”不仅感动了百姓,感动了康亲王,也感动了勒春等奸诈官僚,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官员,能做到此实属不易。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公务员,当以于成龙为镜,作一番深刻的反思,学习他身上特有的气质和品性,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做一个让百姓信任的人民公仆。

  一、浩然正气长存心间

  一直在想用什么词形容于成龙比较好,是正义、公正,还是正直,但最终选择了“浩然正气”这个词语。孟子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震动千年。而于成龙,无愧于“浩然正气”这四个字。

  官场上做一个清官谈何容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于成龙有着18年外出做官的经历,他怎会不知道官场的黑暗,他早已经历尽了风雨波涛,尝够了酸甜苦辣,受够了冷讽热嘲,听够了争闹喧嚣,他怎么不累、不心痛呢?这种心痛之感早已使他心力交瘁,他真的想退隐归去,本来他当官就不图一分一厘,又何苦遭这种“摧眉折腰”之罪呢?可惜他是于成龙,他的正气无法泯灭,他不能容忍世间出现不公而自己不闻不问,不能容忍国家出现危机而自己不在眼前。他自己也说“我这生就的秉性也难改了,丢不下,抛不开,割不断,抹不掉,那天地良心人情世故,公理信誓缕缕条条”。

  “国本岂容撼?民意大于天”。浩然正气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有着深切的爱民之心。老百姓常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看似简单的语言却道出了老百姓对官员无限的期盼和寄托。于成龙一上任就发现这里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缴不起军粮而被认定为“通海通贼”的冤案数不胜数,当他去四大监狱看到那里关着那么多无辜的百姓时心痛得潸然泪下,大呼:“是真犯岂容一人来逃窜?是冤案纵然铁定我也要翻。”

  他做官十八载,未曾拿百姓一分钱、一粒米,他每离开一个地方就收藏那里的一捧泥土,放在自己的箱子里当做宝贝,那些泥土是他做官的见证。他用泥土记住那里的山水、记住那里的百姓、记住那里的悲欢、记住那里的友情,心怀坦荡地走完人生之路,但求无愧于心。这种正气是多么难能可贵,怪不得连官僚勒春都被震撼得无言以对,泪湿满襟。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虽然于成龙离开我们已经有300多年,但他的那身正气是永不磨灭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

  二、知足常乐伴随一生

  很多人都说,已经做官了,不愁吃不愁穿的为什么还要去贪呢?究其原因,就三个字:不知足。知足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可是这简单的四个字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面对一个又一个诱惑,面对穿名牌、开名车、一顿饭要花掉上万元的奢靡之风,我们能否守得住心里的一方净土呢?我们一直说要保持节俭,厉行节约,如何做到节俭?其实就两个字:知足。

  于成龙做官多年,自己的俸禄都用来周济贫困百姓,自己的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一张床、一身官服、一双官靴、一床薄被,屋里的米缸里无米无肉,放的是咸菜萝卜,如此清苦的生活连康亲王都惊得不敢相信。但于成龙从没有一丝怨言,过得知足,过得快乐。“要饱还是家常饭,要暖还是粗布衣。”食能果腹,衣能蔽体,还有什么不知足呢?欲如水,不遏则灭顶;贪如火,不厉禁,势成燎原祸国殃民。那种不知足,经不住诱惑的贪欲,终会害人害己。

  于成龙府中收留着几个无家可归的黎民百姓,于成龙离开前从自己仅剩的72两银子中拿出60两银子分给他们,自己留10两用来给妻子看病,还有2两,买上烧饼咸菜,剩下的做回家路费。看到银子被合理地利用,他很知足。

  其实无论做官与否,知足都是人生至深之理。孔子说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自得其乐,追求知识,永无止境。于成龙也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得其乐地为百姓,为黎民造福。“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知足常乐,天下何来那么多贪慕虚荣、贪污腐化呢?

  三、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廉吏”仅凭清廉,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的,很容易被人陷害而锒铛入狱。很多时候,“廉吏”还需要一张伶牙俐齿,拥有和黑暗势力斗智斗勇的谋略,如果没有铁齿铜牙,于成龙不会当上三品大员。可见,要想做一个好官,还得有一副好“嘴”。

  “通海通贼”的案件需要重审,于成龙必须说服康亲王同意,可他求见康亲王时,康亲王闭门不见,在府内宴请宾客,逼于成龙退却。于成龙知道“大官见小官,随口一声唤。小官见大官,难于上青天”。干等不是办法,不等又不能硬闯,因此便在门口向管家呼喊:“我有件人命关天的紧急公事需要向王爷禀报,既然他老人家忙着吃喝玩乐,我也不便打扰,我只好回得衙去独自行文,派八百里快骑直送北京,请皇上定夺。”吓得管家赶忙拉住。王爷出来后,问他为何发牢骚,他却说:“不敢,怕打扰王爷休息,更怕耽误王爷的‘公事’。”这“公事”二字他是故意拖长音,加语调,暗讽王爷,令王爷汗颜。王爷问他既为公事为何不愿多等,他的回答更是机智:“我快马加鞭赶至此地,早已是腰酸腿疼,饥肠辘辘,王爷正在欢聚宾客,又没有我于成龙的片席之地,我若一味地傻等,饥困难熬不说,传出去对您的名声也不好。不会说您吝啬,只会说您目中无人,狂傲无礼。”让王爷是不得不见他。

  他知道王爷不肯用皇粮充军粮,便巧语说服:“王爷您是爱新觉罗后裔,当今皇上的嫡亲骨肉,您深受皇家命,统领皇家军,借用皇家粮,一利于征战,二利于民生,三利于朝廷大计,四利于您老人的赫赫官声,您何患而不做,何乐而不为呢?”更是用大言相劝:“囹圄中目睹惨象谁不伤痛,求亲王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纵不为了受屈的三千众,也当为大清恒久昌盛万代尊荣。”说得康亲王心潮澎湃,欣然同意。

  于成龙还懂得随机应变。康亲王到于成龙家看他,但于成龙已经没有钱买酒招待了,仆人不敢直说,去井水里打了井水让康亲王喝。面对勒春的逼问,于成龙机智回答:“酒字分两半,酉水不相干,以水代美酒,半酒奉君前。”说得康亲王满心欢喜,甘愿喝水。可见,想要做一个为民的好官,还必须足智多谋,练就一副能说会道的“嘴”。

  四、贤良妻子善解人意

  说了前面三个于成龙自身的品质,如果那是于成龙成为“廉吏”的内因的话,那么,于成龙有个很重要的外因,就是家中有个贤良的妻子。

  于成龙的清廉品性和他的妻子是分不开的,大多数贪官落网,他的妻子难辞其咎,有些官品性本不坏,可禁不住枕边风的唠叨,走上不归路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成龙在外工作18年,妻子邢氏一人在家伺候公婆,照顾孙儿,生活贫苦,却没有一句抱怨,即使自己生病了也写书安慰于成龙:“莫以妾为念,鱼雁慰寂寥。”邢氏也是一个善解人意、懂得丈夫情怀的女人,当于成龙说出罢官在家陪她的气话时,她一语解出于成龙的心思“一日不将王事念,你定然昼难饱餐夜难眠”,并告诉他:“为妻我儿孙绕膝毋须多记惦,只要你雁书两行报平安,待等你告老还乡那一日,我定会引儿牵孙迎你到村边,重操犁锄重归天然。”妻子的理解、妻子简单的期望让于成龙在官场上洒脱自如,为民造福。如果官员们都有个这样的妻子,那贪污腐败案件定会减少啊。

  纵观于成龙的做官生涯,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天地良心”。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犯点错误,收点贿赂,不会有人知道,但正如汉代清官杨震所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人人治人,国虽治而必乱;人人治己,国虽乱而必治。在现代社会,如何当一个好官,如何做一个被老百姓记惦的好官呢?其实归纳起来就两句话:不负国家不亏群众,对得起天地良心!

  (作者系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