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构建林业生态网络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林业生态网络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市林业局局长朱玉正访谈录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最近,市委、市政府在市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构建林业生态网络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誓师大会,这是我市林业发展史上一次高规格的综合性林业工作会议。其规格之高、内容之实、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在这次林业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从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战略决策,并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河南省林业厅和焦作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焦作林业生态建设 打造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框架协议》,这是上级单位支持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第一个框架协议。这次会议必将成为我市林业建设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开启焦作市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这次史无前例的林业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市林业史册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林业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刚一结束,记者就如何贯彻全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如何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如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如何为我市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提供生态保障和有力支撑?深入采访了市林业局局长朱玉正。

  

  “抓林业就是抓生态文明,就是抓经济转型,就是抓可持续发展,就是抓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我们要从保护“地球村”,保护自己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和‘幸福焦作’的战略层面,来认识我市构建林业“生态网”的重要性。”

  ——市林业局局长朱玉正访谈摘要

  ●核心提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求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对维护生态安全、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

  

  记者:在全市人民凝神聚力建设新型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的新时期,我市为什么要实施构建林业“生态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样宏大的生态工程?

  朱玉正: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了党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市提出的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战略构想,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市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承担着建设森林系统、湿地保护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国际上有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森林是“地球的肺”,湿地是“地球的肾”,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三大生态系统”和“一个多样性”,如果保护好了,地球就会永远年轻,人类才能永远进步、繁衍和生存;如果破坏了平衡和协调,人类生存发展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根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加剧,林业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成为国际上高级别会议的重大议题,只要涉及到解决当今世界一系列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都与林业密切相关,都离不开林业的发展。联合国有关文献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减少了50%,现状已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英国科学家指出,由于森林大量被毁,已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比以往任何问题都难以对付的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有可能取代核战争,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态环境已无国界,是每个国家、每个地球村、每个地球人都应首要考虑的大前提。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要既关心人,又要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这些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肩负着森林保护和培育、湿地保护和恢复、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木材生产、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既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又要当好生态文化建设的先锋。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在防沙治沙中、在提供可再生能源方面、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市提出构建林业“生态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从大的层面讲,是保护“地球村”,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的需要;从本市的层面说,是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需要;是促进我市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需要;更是建设“幸福焦作”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克服“抓林业就是抓植树”、“林业不能生产GDP”等狭隘的思想认识,真正树立“抓林业就是抓生态文明,就是抓经济转型,就是抓可持续发展,就是抓人民幸福指数提升”的新观念。我们要从保护“地球村”,保护自己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和“幸福焦作”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市建设生态林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性。要像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计划生育那样,抓生态林业建设。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我市构建生态林业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就有了保障。因此,下一步,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构建生态林业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凝聚起共识,形成合力,真正把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在全社会形成建设生态林业的浓厚氛围,强力推动生态林业和“创森”步伐,为建设新型城市、为焦作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提供生态保障和强有力支撑,为建设“幸福焦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构建‘生态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举全市之力,科学规划,打造精品,选准载体,强力推进。”

  ——市林业局局长朱玉正访谈摘录

  ●核心提示……………………………………………………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国家、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将全市林业生态网络建设总体布局概括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即:南太行山地生态区;南水北调景观带、沿黄生态涵养带;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中心城市、县城、村镇和景区。力争通过2~3年努力,完成造林27万亩,构建起完备的林业生态网络体系。

  …………………………………………………………………

  

  记者:“构建‘生态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市林业“生态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推进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朱玉正:“生态网”建设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具体来说,南太行山地生态区分为浅山区、过渡带、深山区三个地理单元和八条进入景区的道路,区域内可利用面积100万亩。浅山区20万亩,结合休闲、旅游和城市功能区进行组团景观绿化,加快环城森林公园体系建设,打造城市森林休闲养生区;过渡带50万亩,采取不同的营林措施,恢复森林生态功能,打造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深山区30万亩,加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着力实施国家、省森林抚育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南太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对常洛路、丹河峡谷旅游路、博晋路(含青天河旅游道路)、焦晋高速、焦青路、青云路、方西路、云台大道等8条道路实施景观建设,打造通向景区的绿色通道。

  沿黄生态涵养带总面积78万亩,区域范围为境内南边界水域至北岸大堤外侧100米,东西长92公里,分别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带13万亩,自焦作市南边界向北至嫩滩区,建立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防护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带;产业基地带22万亩,嫩滩区向北延伸1~2公里,建设以防风固沙林、木材储备基地、经济林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带;农林复合经济带40万亩,老滩区向北至黄河大堤,建设农田林网或农林间作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堤岸防护林带3万亩,在黄河大堤两侧,各营造100米宽的防护林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按照景观化、产业化要求,干渠两侧各绿化100米,绿化面积2万亩,建成景观优美的生态旅游观光带。

  “三网”生态体系建设,是指通过对道路、河渠的绿化和农田林网的完善提高,建成平原区完整的生态网络,为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多点”景观体系建设,是指通过对中心城市、县城、村镇、景区的园林景观绿化,形成连接“一区两带三网”的节点。

  构建“生态网”是一项长期的林业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举全市之力,科学规划,打造精品,选准载体,强力推进。具体工作重点是,要立足高远,科学规划,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以及国家、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要求,聘请国家级林业规划机构编制《焦作林业生态网络建设规划》,并纳入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量化管理,分步实施,彻底改变年年绿化无规划的现状。要突出重点,打造精品,围绕重点区域和旅游通道,大规模、高品位实施标志性景观及道路两侧50~100米绿色长廊建设,打造焦作环城森林公园体系,彻底改变年年造林不造景的状况。

  “构建‘生态网’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核心内容,‘创森’是构建‘生态网’的最佳载体,两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

  ——市林业局局长朱玉正访谈摘录

  ●核心提示……………………………………………………

  “构建‘生态网’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核心内容,启动创建森林城市活动,既能强力推进我市的林业“生态网”建设,又能提升城市形象。

  …………………………………………………………………

  

  记者:我市为什么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将如何推动“创森”工作的开展?

  朱玉正:建设城市森林,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当今世界城市建设的大潮流。中央领导提出的“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2004年,为加快推进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从此,在全国掀起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热潮。目前,全国已有30个城市获此殊荣。我省的许昌、新乡、漯河、洛阳已创建成功,郑州、平顶山、济源、鹤壁、三门峡正在创建。我市不能落后,要跟上这个步伐。

  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设置了12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其中包括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绿化发展已成为评价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确保完成林业约束性指标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目标的基础设施,是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景观要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生态资源。因此,抓“创森”就是抓经济,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发展。

  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我市多项指标已接近或超过国家标准,仅在森林覆盖率、廊道绿化方面存在有一定差距。其中森林覆盖率距“创森”标准差4.4个百分点,折合造林面积27万亩,这些任务已分解到具体区域和地块。

  我市“创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建设焦作市林业生态网络“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的总体布局,通过2~3年努力,新增造林面积27万亩,逐步在全市形成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从而顺利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

  “构建‘生态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关键在做,关键在干,关键在效。”

  ——市林业局局长朱玉正访谈摘录

  ●核心提示……………………………………………………

  构建“生态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架构和推进、保障机制不行。河南省林业厅与我市签署了《共同推进焦作林业生态建设 打造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框架协议》。

  …………………………………………………………………

  

  记者:我市将如何推进构建“生态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项工作的开展,前景如何。

  朱玉正:为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网”建设的战略部署,我们多次向河南省林业厅领导汇报与沟通,得到了王照平厅长、王德启副厅长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同意与焦作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生态网络”建设。经与省厅有关处室对接,就河南省林业厅、焦作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焦作林业生态建设 打造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框架协议》达成了共识,前不久的一次会议上,双方并签订了《框架协议》。

  签订《框架协议》对我市“生态网”建设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利于我市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促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扩大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影响力,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政策与资金支持。经测算,《框架协议》签订后,预计今后5年,平均每年上级投向我市生态建设的资金比过去增加5000万元以上。

  《框架协议》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7%,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1、34.5%和17.4平方米,林业资源年综合效益达到128.45亿元。

  《框架协议》的建设内容包括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繁荣生态文化建设、强化林业发展保障等内容。工作机制创新包括林业经营管理、林地保障和管理、公益林补偿和林业投融资等机制的建立。

  构建“生态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关键在做,关键在效。具体措施如下:加强领导,全力推进,成立高规格的林业生态网络建设及“创森”指挥部,并抽调人员组成具体的办事机构,制订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统筹指挥和协调具体工作;量化考核,严格奖惩,实行“一把手”工程,出台《焦作市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奖惩办法》,将林业生态网络建设及“创森”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政策扶持,提供保障,借鉴国家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提高市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对重点通道绿化精品工程用地实行市县两级财政补贴,同时出台林权抵押、小额信贷等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拓宽“生态网”建设投融资渠道;制定林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成立林业规划设计分院和森林资源监测站,确保“生态网”建设质量。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地流转机制,创新“生态网”建设投资与利益分配制度,探索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着力解决效益单一、用地矛盾等问题,建立“生态网”招商项目储备库,整合林业、水利、土地、环保、交通、河务、城建、旅游等现有项目资金渠道,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倡导企业、团体、公民营造“碳汇林”和认建绿地等;全民动员,凝聚共识,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上级的大力支持,有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我市构建“生态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幸福焦作”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平原绿化——沁阳河道绿化 赵金录 摄

  森林公园——靳家岭森林公园 赵金录 摄

  黄河湿地风光

  市林业局局长 朱玉正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