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宫锁珠帘》、《新西游记》,你方唱罢我登场。龙年新春,中国电视荧屏持续沉浸在谍战剧、宫斗剧、古装翻拍剧的余温中。不过,相当一部分影视工作者已按捺不住心头的焦虑,滕华弢、王丽萍等一批金牌导演和编剧日前纷纷呼吁,影视创作亟待回归现实。
2010年,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约1.47万集;2011年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不少圈内人士坦言,近年来影视行业汇集了大量资金,但却陷入了“高产量、低质量”、“钱不差,剧本差”的怪圈。
其实早在《潜伏》、《宫锁心玉》流行前后,《蜗居》、《杜拉拉升职记》、《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一批现实题材剧已异军突起,赢得了观众好评。不过,受到市场创作周期、投资导向等综合因素影响,2011年以来“穿越”和谍战等题材依然大行其道,如《步步惊心》、《借枪》等。不过,在同一年里,人们也看到了话题直指现实的佳作,比如江珊、王志文再度联袂的《人到四十》,张小磊、马伊琍诠释新时代婆媳关系的《双城生活》等。
日前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颁奖礼暨2012电视剧制播年会”上,影视创作需“回归现实”的呼唤变得更加强烈。
从最新公布的2011年度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看,古装剧、年代剧、谍战剧阵营仍略胜一筹。《新水浒传》、《借枪》等整体优势明显,而探讨中年婚姻危机的《人到四十》在收视率和口碑方面也毫不逊色。制作这份榜单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分析,对于那些真正能触动心弦的现实题材,观众的实际需求很大。
上海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主任、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认为,情节雷同、台词“雷人”的古装“穿越”题材,已令荧屏不堪重负。他说:“电视剧里的雍正皇帝太忙了,总是不停地换女友;很多剧情生搬硬套,只是为了吸引观众。这种娱乐效用大于审美效用的现象,在如今的电视剧行业中相当普遍。”
针对影视剧“逃避现实”的症候,曾执导过《双面胶》、《蜗居》以及电影《失恋33天》的导演滕华弢说,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是由观众来判别的。影视作品可以贴近社会现实,反映当下社会财富增长过程中,人与人价值观的冲突,创作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点,走出一条探索之路。
连续创作多部现实题材轻喜剧作品的王丽萍说,要将当下老百姓的生活写出来,表现真善美,需要编剧在前期付出极大的努力。她主张,影视剧编剧首先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要踏踏实实地写,把社会现实写进剧本的同时,也是把责任感写进剧本。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说:“就现实题材而言,电影创作还远远落后于电视剧的创作。一部《失恋33天》,让不少电影人看傻了,不到1000万元的投资,票房3.5亿元,同档期还上映多部美国大片,这都值得我们这些从业人员反思。”
种种迹象表明,围绕现实题材的“小人物、小成本、微视频”创作,正在形成潮流。滕华弢在分析《失恋33天》的成功之道时强调,创作者热爱生活并关注现实,显得越来越重要,“说出小人物的心声,也许正是未来我们所需要的”。
(新华社上海2月1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