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改,亲人接你回家”
投资6亿元的国家级高亮度
LED照明项目落户沁阳
明日局部地区有小雨雪
市民出行注意安全
高校毕业生创业免费培训开始报名了
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
现场资格审查时间确定
废弃泡沫变“雄狮”
图片新闻
用责任构建民族和谐新校园
“白金对戒”十元钱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改,亲人接你回家”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上图 闫娥子老人(右一)轻轻抚摸着闫改子的脸庞,激动得泣不成声。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本报记者 王 言

  鲜花送上来,锣鼓敲起来,鞭炮响连天!

  2月12日下午,温县武德镇苏王村比过年还热闹,乡亲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村口,争着看看回家的亲人。

  喜庆的彩虹门,“小改,故乡亲人欢迎你”的条幅如此温暖;

  鲜艳的红地毯,家乡的亲人用最隆重的方式,迎接阔别70年的亲人。

  16时,当千里迎亲团乘坐的大巴驶进村口,人群顿时沸腾起来。

  这头,85岁的妹妹闫改子手捧鲜花,恍若梦中;

  那头,93岁的姐姐闫娥子依杖翘望,喃喃自语。

  一步,两步……70年的骨肉离散,70年的梦绕魂牵,这一刻,终于团圆!

  “回家了!回家了!”姐妹俩执手相望,无语凝噎。

  姐姐颤抖着伸出手抚摸着妹妹的脸庞,泪水交融。

  妹妹说:“不是家乡好心人,别说这一辈子,就是两辈子我也见不到亲人啊!”

  一个寻亲电话

  豫皖警方联手相助

  事情还得从2011年11月15日说起。

  当天10时36分,温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安徽省合肥市一个叫杜飞的男子的电话,为其舅妈寻亲。杜飞讲舅妈闫玉英小名改子,15岁时被人从河南省北冷村或南冷村拐卖至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杜集乡何岗村,记得家在怀庆府,现已85岁。

  70年!时间跨度之长,查找线索之难,在温县寻亲案例中还是第一例,在全国也不多见。

  在河南人口信息网上查询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温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县应急指挥中心主任李世轩要求北冷派出所立即进村走访,务必克服一切困难为老人找到亲人!

  时间久远,信息不详,查找工作困难重重。北冷派出所指导员张庭玉走家串户,在七八天的时间里查询200余人次,到村里走访二三十趟,终于从该村负责家族族谱续写的闫希仁老人那找到了线索。现在,老人的父母、弟弟早已过世,二姐兰子远嫁“徐州府”后断了音信,家中唯有大姐闫娥子还健在,住在苏王村。两位耄耋老人很快通过电话确认了姐妹身份。

  考虑到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天气又冷,不宜长途奔波,温县公安和双方老人的儿女都劝两位老人暂时打消聚会的念头。为让老姐妹俩春节期间见上一面,过上一个团圆年,李世轩想到通过电脑视频让老人网上相见。为此,他不怕麻烦,多次主动与改子老人居住地合肥市长丰县公安局杜集派出所联系,杜集派出所也积极配合。2012年2月5日,在万家团圆的元宵节前一天,失散70年的姐妹俩终于在网上相见了。

  家乡千里迎亲

  改子喜见娘家亲人

  视频见面后,70年的相思再也压抑不住,两位老人在家都是吃不香睡不宁,就盼着能早日见上一面,了却骨肉团聚的心愿。一直关注此事的温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史广卿决定促成两位老人早日相见。温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听取汇报后决定:组成千里迎亲团,接改子老人回家!李世轩与杜集乡政府和警方取得联系,并带领迎亲团赴皖一路协调指挥。

  “亲情无限,豫皖两地割不断骨肉情深;爱心传递,飘零他乡七十载落叶归根。”2月11日7时,由温县县委宣传部、温县公安局、温县民政局、温县妇联和省市新闻媒体组成的千里迎亲团准时出发,行程656公里,奔波9个小时,于当日16时来到何岗村。

  “亲姨啊,俺妈可把你想死了!”娥子老人的小女儿张小妞一下扑到在村口迎接的改子老人的怀里,两人抱头痛哭。

  “85岁,70年了!我可找到娘家了!”改子老人哽咽着,一遍遍念叨着。

  “父亲看不着了,母亲也看不着了!我想家啊,想我的亲人啊!”

  “这辈子能见着亲人,就是死了也能闭上眼了!”老人不停地用毛巾擦拭着泪水。

  “回家要走好远的路,你身体能行吗?”听前来采访的合肥电视台、新安晚报的记者问,老人一下站了起来,“行,行,现在走都行,我身体好着呢,能挑水,还能种棉花呢!”

  一边说,老人一边摘下帽子,露出一头黑发:“看,我白头发也没几根呢!”

  听说改子老人家乡的亲人来接她回家了,四邻八舍都来到老人家,一片啧啧赞叹声。该村一位80岁的老人含着眼泪说:“我是9岁被拐卖到这里的,只知道家是河南开封的,我做梦也想回家啊!”

  据改子老人讲,70年前,家乡遭受蝗灾,邻村一个村民用一块豆饼带走了15岁的她,上了一辆运煤车后,她才明白过来,但当时兵荒马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知道路过开封,最后来到合肥,在何岗村安了家。老人育有两女两子,1959年自然灾害时,两个儿子都病饿而死,后来在邻村捡到一个男孩收为养子。老伴于2003年去世,老人现随小女儿生活,大女儿嫁在邻村。目前老人已是四世同堂,身体硬朗,生活也比较宽裕。

  多年来,老人多次起过寻亲的念头,但由于之前生活一直不安定,再加上拐骗她的人恐吓她如果说出去就要伤害全家,她就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2011年11月,老人到外甥杜飞家小住,恰好当时要给老人办理二代身份证,对老人身世一直是一团谜的杜飞再三询问,老人才说出真相。杜飞立即在网上查找“怀庆府”找到焦作,并向焦作市民政局打去求助电话。从“北冷”、“南冷”的信息里,焦作民政局推荐杜飞向温县110求助。

  “娘家亲人来接我了,我好欢喜啊!”老人拿出自家种植的草莓一一送到亲人手中,“就等着回家见我姐姐了!”

  来迎接三姨回家的娥子老人的二儿子、三儿媳、四儿子、小女儿谢绝了住宾馆的安排,当晚住进了改子老人家。他们说:“今晚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寻亲梦圆故里

  叙不尽乡情亲情暖人心

  往返近1400公里,千里迎亲团接回了改子老人。

  “像,真像啊!”

  “小改啊,你可回来了,可得多住些日子啊!”

  一张张笑脸,一声声问候。走在苏王村,尽管已经听不懂乡音,但扑面而来的浓浓亲情,让改子老人眼圈红了又红。

  “姐啊,你还认我不?我是你兄弟啊!”老人姑姑家的儿子拉着改子老人的手,忆起往事,老人还有印象。

  “姑,你可回来了!”老人娘家侄媳郝素兰一把搂住老人,泪水一下掉下来。

  随同改子老人一起回家的两个女儿拉着大姨娥子老人的手,舍不得丢开。

  “在这儿住,好容易来了,不走了,不让你们走了!”听不懂妹妹的话,也听不清大家在说什么,娥子老人只是紧紧拉着妹妹和外甥女的手,一直念叨。

  拍张全家福,两位老人强烈要求温县政府和公安的同志一同留影:“俺姐妹俩能活着见面,都要感谢你们啊!共产党好,政府好,温县的公安好!”

  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小院顿时掌声一片。乡亲们都说:“70年了,奇迹啊!不是政府和110操心这事,哪会有今天的团圆啊!”

  随行采访的安徽媒体记者感慨地说:“这样庞大的迎亲阵势第一回见,我们都替改子老人欢喜呢。温县警方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我们非常受感动。”

 

 短评

团聚背后见真情

  离散七十载的老姊妹俩在耄耋之年重逢,这个感人的骨肉团聚故事,是豫皖两地联手相助,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写就的,是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

  一个寻亲求助电话,时间跨越70年,时间久远,线索少之又少,通过相关信息查找不到是正常情况。但可贵的是,温县警方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不放弃任何寻找的机会。从局领导到基层派出所,用真心真情、下真工夫去查找任何一个哪怕是蛛丝马迹的线索,终于在多次努力后找到改子老人的亲人。之后,体会到老人半个多世纪的相思之苦,温县警方多次主动联系安徽警方,促成了春节期间网上相见。温县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用最隆重的方式把老人接回家乡。

  百姓事无小事,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是大事!这是执政理念所系,更是社会和谐稳定所在。如果我们的执政部门都能把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当成自己的事,心系百姓苦乐,想方设法去做,实实在在去做,扑下身子去做,真真正正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我们的事业一定无往而不胜!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