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在全省率先以市委1号文件出台了《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焦发〔2003〕1号),从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信贷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放宽用地管理、简化登记注册手续、实行优惠电价、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七个方面,制定了强有力的扶持措施,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有利的政策基础。市财政从2003年起建立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每年安排300万元。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焦作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涉及22个政府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全面负责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农业产业化工作列入政府目标管理。
市政府命名了第一批14家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
2004年 我市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家,提升了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档次。
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土生土长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列全国行业五强,带动了我市面制品产业上档升级。
引进了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三巨头之一、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蒙牛公司,建成了总投资5.1亿元的蒙牛乳业焦作公司项目,是河南省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成为带动我市乳制品产业发展的龙头。
我市被表彰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地级市仅6家。
2005年 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焦发〔2004〕5号),成为提高农业组织化、拉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我市被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河南省仅4家。
2006年 出台了《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焦政〔2006〕2号),将农产品加工业列入我市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培育。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专项资金”。
市政府抓住国家农发行扩大政策性支农贷款规模的机遇,与省农发行签订政府信用协议贷款,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年30亿元的贷款规模,我市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签约的地级市。
引进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建成了总投资2.2亿元的焦作大用实业有限公司项目,成为带动我市肉制品产业发展的龙头。
2007年 我市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成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关键力量。
2008年 “四大怀药”基地荣登河南省2007年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榜首。
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2.2亿元。
9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先后考察了我市粮食丰产示范田、伟康实业有限公司铁棍山药标准化生产基地、温县农科所、焦作市海林葡萄专业合作社等。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我市成为分会场之一。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法人代表,被分别授予“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
2009年 出台了《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全面升级的意见》(焦发〔2009〕8号),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
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基地在3年内新开办农产品加工企业31家,创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9亿元,当年实现产值58.6亿元。
2010年 我市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1家,充分发挥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中的支撑、引导和凝聚作用。
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二家土生土长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我市面制品产业又增了一个新“航母”。
河南省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先后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上市。
河南黄河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批进入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企业。
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果蔬加工示范基地”,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4.5亿元。
被河南省确定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市。
2011年 在全省六个行业十强评定中,我市占据七席,居全省领先水平。
“焦作市修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通过农业部、国台办批复,成为全国新批复的四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也是全省首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2012年 将命名第九批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市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3家。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并力争在2020年前全市创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