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边疆 本报通讯员 丁 兵 张 娟
“路书记,您尝尝俺家的枣花,可甜!”
“您尝尝俺们的薄皮核桃,路书记。”
龙年春节前夕,市委书记路国贤带领有关市领导,冒着寒风来到沁阳市沁园办事处袁屯村和沁阳市中心敬老院,看望慰问部分困难户和五保老人,带来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在沁阳市袁屯村,低保户黄素利端着热气腾腾的年糕和枣花馍,村干部赵利萍捧着大核桃,请书记品尝。
在沁阳市中心敬老院里,路国贤看到沁阳市书法协会的会员们在为敬老院义写春联,他欣然提笔,为敬老院写下了“一元春复始 百善孝为先”的春联。随后,路书记认真听取了敬老院管理情况的介绍,仔细察看了敬老院的饮食营养、卫生状况和老人们的住宿情况。
路书记说,沁阳市的社会救助工作非常扎实,效果很好。
这是对沁阳市社会救助工作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也是对沁阳市社会救助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近年来,沁阳市始终把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不断加大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以救灾救济、医疗救助、困难学生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济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全方位、立体式社会救助体系,使社会困难群体充分享受到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各种行之有效的救助方式,为社会困难群体撑起了“保护伞”。
关键词: 项目带动 助推民政事业发展
沁阳市民政局局长郭汝星说:“做好民政工作必须有保障资金、有承载平台、有工作抓手,否则改善和保障民生都是空中楼阁。”近年来,该市坚持以抓经济的方式抓民政,千方百计上项目,多管齐下筹资金,在不断创新中做大民政事业蛋糕,为保障民生构筑更多、更好的软、硬件平台。
坚持用招商引资的理念谋划、整合、运作、管理民生项目,建立新的载体和平台,打造新的社会保障格局。2010年,沁阳市民政局主动谋划了12个总投资7亿元的民生项目——拟投资1.1亿元的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纪念馆暨烈士陵园改造项目;拟投资8000万元的军人接待站项目等。这12个项目全部列入沁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经过一年的积极筹划,科学运作,投资2200万元的老年公寓项目已建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预计今年5月份投用;投资8000万元的军人接待站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预计今年6月份投用;投资1000万元的殡仪馆搬迁项目占地30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目前已签订合作意向,建设资金已到位。其他民生项目正在积极运作。这些民生项目建成后,将基本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利民便民的民政服务网络,真正提升民生保障、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
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资金投入,没有资金作支撑社会救助就是无源之水。沁阳市民政局始终把主要精力、重要筹划放在对上争取资金支持上,及时掌握国家政策走向,结合沁阳民生实际,重点围绕城乡低保、救灾救济、医疗救助等工作,跟进政策信息,争取资金倾斜。2011年,该局共争取政策性资金6065万元,为有力保障全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创新推动 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水平
选准载体再掀爱心捐助热潮。2011年5月19日20时,在《让世界充满爱》悠扬的旋律声中,沁阳市2011年“情满怀川”爱心一日捐公益晚会拉开了序幕。
台下人群中坐着一位朴实的汉子,他是家住柏香镇小召村的裴生文,59岁,全家5口人,妻子因患脑血栓长期丧失劳动能力,全家只有他一个劳力,既要养活妻子,又要供养3个孩子读书。那年大女儿考上了大学,却含泪表示自己不上了,要打工给弟弟妹妹挣学费。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及时送来爱心救助款助其圆梦。去年,他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后考上了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二女儿在西安外国语学院上学,小儿子在云南昆明上大学。别人都羡慕他的子女争气,可这位刚强的汉子提起这事却热泪盈眶:“我一直给孩子们说,你们上学的学费,不是爹挣的,不是妈挣的,而是政府给的,是大家伙凑的。没有政府的救助,没有这些好心人,哪有你们和咱家的今天!”
在晚会现场,企业踊跃捐,个人积极捐,高潮迭起,爱心感人。永威集团捐款100万元;东方今典捐款50万元;锦辉玻璃钢捐款20万元;思可达公司捐款20万元;黄河碳素捐款20万元……河南晨升置业公司总经理党志林在代表企业捐款10万元后,个人再捐10万元善款。“沁阳不仅经济建设成绩辉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而且关爱群众工作做得很好。现场的气氛深深感染了我。”党志林动情地说。
“五一九”爱心捐助活动共接收捐款470余万元,这些捐款全部注入“爱心基金”,专门用于帮扶救助农村特殊困难家庭、城镇特殊困难职工、孤寡老人、特困大学生等困难群众的生活、医疗救助和其他慈善公益事业。
“一站式”结算破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题。为了改变以往医疗救助“先个人垫付、后政策报销”的医后救助模式,沁阳市创新思路,创新做法,投入40万元在全市20家定点医疗机构(8个定点医院和12个乡镇卫生院)统一安装“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软件,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医疗救助即时结算系统,实现了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俺过去得病住院半个月,报销需要等半年时间。现在好了,只要拿上出院手续,往窗口前一站,立马就给报销了。”家住王召乡的张大爷指着“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窗口高兴地说。
2011年,沁阳市共为839人发放医疗救助金155.36万元;资助2.7万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参保参合率100%,解决参保资金55.35万元。
率先实行全民普惠殡葬政策。“运尸费不收了,停尸费取消了,火化费也免了,这些费用的减免,让我们丧属在经受失去亲人痛苦中,心理上得到了莫大安慰。感谢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沁阳市的王先生处理完亲属丧事后不无感激地说。
基本殡葬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自2011年8月1日起,率先在焦作各县市区实行了全民普惠制殡葬政策,为辖区所有居民免除基本殡葬费用,使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创新开展民政系统干部工人低保自查活动。正人先正己。为了切实规范城乡低保工作,坚决杜绝“关系保”和“人情保”,沁阳市开展了民政系统干部工人亲属享受低保自查活动,建立了主动申报、主动退保机制,净化民政干部队伍。并聘请该市纪委工作人员,全程监督。活动中,干部工人如实反映直系亲属享受城乡低保的情况,对亲属中已经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通过登记、电话、写信或发电子邮件等不同途径向局纪检监察室或低保科反映情况,主动退出低保。
关键词: 四网兜底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城乡低保又有新亮点。2011年4月份,沁阳市圆满完成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161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72元。全年共为城市低保对象3893户7464人发放保障金1712.4万元,为农村低保对象7844户17076人发放保障金1835.2万元。
该市先后制定了民主评议、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分类施保等操作流程,率先在焦作市探索实行了农村低保户挂牌公示制度,挂牌公示率95%。在2011年全省农村低保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中,荣获了“河南省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武俊荣,该市王召乡贾村村民,2003年不幸患上尿毒症,至今仍需一周透析两次维系生命。庞大的治疗费用将这个5口之家压得喘不过气。该市将其纳入低保,并给予定期定量救助。尽管脸色枯槁,武俊荣的眼神里却充满希望:“多亏国家的政策好,给我办了低保,办了医疗救助,不然我可活不到现在!”谈到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武俊荣更是感激:“他们都很和气,对我们很关心,经常打电话问候我。”
五保供养又有新提升。2011年7月1日,沁阳市婚姻登记大厅内,一场不寻常的集体婚礼正在举行,站在台上的6位老人笑得合不拢嘴,他们中最大的87岁,最小的50多岁。
6位老人中,有5位是五保老人,一位是老复员军人,他们都是沁阳市中心敬老院的“院士”。
87岁的老党员张春英说:“今天,是党的90岁生日,也是我的大喜日子,没有想到,晚年还能过上这样幸福的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啊!”
沁阳市每年都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足额纳入市财政预算,实行专户储存、专人负责、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切实保障了五保对象的基本权益。去年4月份,该市将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300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1500元。投入50万元为市中心敬老院安装了急救呼叫系统、电梯等服务设施,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敬老院。连续两年举办了重阳节联欢会,在重阳佳节为老人送去欢乐和温暖。2011年,该市共为642名五保对象发放保障金171.6万元。曾荣获“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救灾救济又上新水平。近年来,沁阳市先后遭受了洪涝、冰雹、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面对自然灾害,该市民政部门及时组织开展查灾、核灾、报灾、救灾工作,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流程及应急预案,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救灾水平。对因灾、因病、因残等导致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对无房户、因灾倒房户实施“温暖工程”,建立信息档案。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性资金601万元,救济受灾困难群众2.8万人次,发放棉衣棉被1024件。沁阳市民政局荣获了“河南省减灾救灾宣传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困难救助又有新发展。“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2011年8月25日,沁阳市首批“爱心基金”救助困难学生发放仪式上,一曲荡气回肠的《爱的奉献》让即将入学的173名寒门学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大学!”沁阳市委书记陈敬如目光坚定地说。
感恩,感谢,感动,是学子们用得最多的词汇,爱心基金的善款和社会人士的关怀使寒门学子在爱的港湾勇敢地扬起远航的风帆。
这只是沁阳市社会救助工作的一个微小镜头。2011年,沁阳市分两批次为412名困难大学生、高中生发放助学金60.2万元;按照每人每月600元标准,为73名孤儿发放生活补助金50.64万元;为200余名流浪乞讨人员发放救助金6000余元;为困难群众9000余人次发放临时救助185万元。
关键词: 浓情厚意 锻铸沁阳双拥品牌
驻地部队要发展,战斗力要提升,必须硬件强、实力强。沁阳市围绕驻地部队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项目建设服务双拥工作,创新实施了沁阳“双拥十大亮点工程”,即投资400余万元新建消防大队办公楼;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武警中队新办公楼和配套设施建设;投资500万元的沁阳市军粮供应站已正式启用;投资8000万元的沁阳市军人接待站项目正在施工建设;投资1.2亿元的营区迁建项目正在办理征地手续(市政府已投入4000万元);投资5000万元的宋学义烈士纪念馆将与投资6000万元的烈士陵园改建项目(英雄公园)一起启动……
该市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每年将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2011年发放各类抚恤补助款1481万元,发放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262万元,为重点优抚对象2186人发放自然增长金64万元。加大优抚对象医疗救助力度,对六级以上残疾军人的医疗费实报实销,对重点优抚对象减免检查费、医药费和床位费,积极推进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对70岁以上的优抚对象按照每人每年增发一个月抚恤金的标准发放定额门诊慢性病补助,切实解决了优抚对象的看病难题。
关键词: 自荐直选 沁阳换届经验叫响全国
“我保证,当选后,除了继续为大家实行免费割麦、犁地,还要增加免费旋耕服务。今年还要实行农电改造,让大家实现‘刷卡’浇地;新规划区的饮水工程也要在本届任期内完成……”发言席上,自荐竞选村委会主任的申卷的演讲,赢得村民们阵阵掌声。
2011年10月13日,沁阳市西向镇二街文化中心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该市第七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二街村2000多名村民为选出中意的“村官”,将在这里投上神圣的一票。
焦作市是省第七届村委换届试点市,而沁阳市西向二街是第一个进行选举的村。
这次村委换届选举,依据沁阳市村委换届“以事定人”的有关规定,二街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西向镇西向二街村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办法》,开始自荐人报名,提交竞职、守纪、辞职“三项承诺”,自荐人三级资格审查、听证、把关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此前,在充分调查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镇里帮助村里制订了三年发展规划。
下午5时,选举结果出炉,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的申卷说:“连任当选是村民对俺上届任职工作的认可,再次当选村委会主任,俺压力更大,尤其是现在有了‘竞职承诺’,说了就要算数,俺有信心向村民兑现‘村三年发展规划’的承诺。”
换届选举工作中,沁阳市超前谋划、大胆创新,明确了“因村定事、以事选人、监督干事”工作思路,创新了“自荐直选”选举办法,配套了“三荐、三公、三评、三诺、三审”工作机制,换届观察员制度、集中约谈制度、司法公证制度等沁阳换届经验叫响全国。新华社、《中国组织人事报》、中组部《组工信息》先后两次专期刊发了该市的典型做法,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邓凯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沁阳的做法很好,值得全省借鉴。”
关键词: 示范引领 倾力打造六个民政品牌
打造“项目民政”品牌。做到“两争取、四完成”,即争取殡仪馆搬迁项目开工建设,争取宋学义纪念馆建设项目和烈士陵园(英雄公园)重修项目启动。完成老年公寓室内外装修;完成军人接待站项目主体工程;完成军休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完成乡镇(办事处)标准化基层民政所(民政服务大厅)试点建设。
打造“阳光民政”品牌。与公安、人社、工商、税务、房管等部门对接,创新建立低保信息比对平台。对全市所有农村低保户实行挂牌制度,确保挂牌公示率达100%。开展公职人员亲属享受低保自查活动,建立主动申报、主动退保机制,切实杜绝“关系保”和“人情保”。
打造“惠民民政”品牌。创新“五一九爱心捐助”形式,确保2012年捐款数额在500万元以上。及时提高困难学生救助额度,扩大救助覆盖面,缓解困难学生上学难题。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打造“服务民政”品牌。以市中心敬老院、乡镇敬老院为依托,探寻政府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的最佳结合点;以福兴老年公寓为依托,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以祥和连锁托老机构为依托,探索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打造“和谐民政”品牌。落实70岁以上重点优抚对象门诊就医费用;认真做好新当选农村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确保公开率达100%。确保获得“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荣誉称号。
打造“清廉民政”品牌。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学习培训,组织民政干部职工到省民政学校进行业务轮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研究制定《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内部监督,强化自律意识,打造团结、高效、务实、清廉的民政干部队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沁阳市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