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居全省前四强,50万勤劳善良的怀川儿女秉承“科学引领、求实创新、埋头苦干、勇争一流”的沁阳精神,正积极投身于探索中部县域科学发展的实践。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评价说:“沁阳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很有实力”、“班子奋进、社会和谐”。
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寄语沁阳:“在工业转型升级上起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上起示范引领作用,在焦晋合作互动上起示范引领作用,在转变发展、务实发展上起示范引领作用”,并成为“中原名市和全国知名城市”。
工业转型,沁阳确立了十大产业。目前,现代化工产业正在朝煤、盐、石油化工三化融合发展的方向迈进;太阳能、风能两类新型能源领域内沁阳占据着技术制高点;LED、三维显示器等光电信息产业把沁阳与沿海发达城市放在了同一个集合内;自主研发进一步增加沁阳“中国造纸机械之乡”的美誉;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复合材料产业逐步走向高端;沁阳领跑全国动力电池行业,也是铝业最前沿技术的孵化地。
2011年,该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92家,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25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达到21家。
沁阳有着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沁阳水利设施持续完善,连续17年获得省农业战线最高奖——红旗渠精神杯。
这里农业机械化程度之高在全省名列第一;流转的6.6万亩土地,建设的328个合作社,大大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率。当年沁阳农民人均纯收入创历史新高。
2011年,一个名叫袁屯的小村因其合村并居工作而聚集了省市的目光,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的探索弥足珍贵。
在新型城镇化实施进程中,沁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沁阳城区和沁南新区总规划面积达到了41.5平方公里,可以承载40万人进驻;中心乡镇建设是接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支撑。袁屯村的破题将为全市329个行政村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以“打基础、管长远”为原则,沁阳市高标准建设和完善了14条道路,路网结构和质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如今,随着沁南新区规划的付诸实施,沁阳将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精明增长型的中心城市。
方圆300公里内,甚至放眼全国、全球的资源,沁阳都可以将其变成自己的资源优势。“沁晋之好”就是落实“大资源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历时六年研究谋划,矢志不移运作推进,最终实现了与晋煤集团的战略合作,一期投资42亿元上马天庆煤化工项目,奏响了构建百亿元精细化工园的序曲。
从第一家晋资企业落户,到山西煤运集团、兰花集团等一批大型晋商企业入驻,“沁晋之好”合作互动不断深入。
沁阳首创并深入实施“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四大战略,成为务实求进的有力抓手。
地方大发展,群众得实惠。
住有所居、居有所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民生投入上,沁阳的理念是:只要是给人民群众办好事,怎么办都不过分。
就业是民生之本,该市坚持用工业和三产的发展成果反哺农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目前,15万之多的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沁阳是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目标的县市,是全省第一家村村建起体育场的县市,是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由村村通延伸到组组通的县市,是全省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和医改的试点县市……
政府民生财政投入的增长,让沁阳群众的幸福感指数不断攀升。
富而求雅,富而知礼,沁阳先后启动了免费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下乡的“文化大礼包”; 329个行政村,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新农村书屋”成为广大农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而正在筹备的“朱载堉国际音乐文化周”,是沁阳以行动向世人宣告打造“乐圣”品牌和“音乐之城”的铿锵之音。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11年,该市18亿元的财政收入中,仅用于民生工程的就有9亿元之多。
我们透过历史的眼眸回望覃怀大地,这里风生水起、气象万千;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沁阳,将以“引领”为高标和己任,让“覃怀首邑”的自信全面回归。
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右四)在沁阳市委书记陈敬如(右三),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右二)等陪同下,调研该市的城市建设。
焦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右一)在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左二)等陪同下,深入该市紫陵镇坞头村调研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