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耕地里,一座座有序排列的井房,一条条笔直的硬化生产路,一道道规范的硬化排水渠,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田间林木,一个个高标准的节水示范区……,这是我县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成果展现出的场景。
近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我县获得了2011年度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这是我县有史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的最高荣誉。
2011年,我县水利建设投资达2.5亿元,建设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治理河流1条,20公里,配套引黄灌溉面积2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6.6万人,是多年来投资最大,建设工程最多的一年,是我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红旗渠精神杯’是省委、省政府设立的我省水利行业最高荣誉奖,旨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我县应把获得这一荣誉作为新的起点,自我加压奋进,努力推动全县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更大进步。”县委书记常鸿如是说。
振奋精神,勇夺“红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县是农业大县,水利基础条件好,可是多年来一直无缘于省“红旗渠精神杯”。2011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当年确定为夺取“红旗渠精神杯”的攻关年,要求所有涉农部门,联合行动,大投入、大建设,以实干成绩和效益赢得“红旗渠精神杯”。
实现梦想,需要脚踏实地的拼搏与奋斗。我县召开了村组干部以上的大范围水利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2011年秋冬水利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今后5至10年的水利建设发展规划目标和当年秋冬水利建设工作任务。并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镇、包工程,各有关单位、乡镇把任务明确到人,明确工作任务完成时限等措施,重点抓好十六项重点工程,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投入,大干水利
2011年,我县投资水利2.5亿元,是以往3年投资的总和,全面开展了以节水灌溉、饮水安全、引黄补源、河道治理、土地整理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县发改委、水利、农业、国土、财政等多家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开创了水利建设新篇章,全面提升了我县水利基础条件。
我县作为全国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实施了项目总投资5200万元,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11年投资2013万元,为3个乡镇35个行政村,完成新打井293眼,洗井517眼,配套潜水泵810套,铺埋管材40万米。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为依托,实施了新增农资补贴项目、中型灌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二干排治理、黄河滩区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旱作物节水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2011年,我县共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2.22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30%,是前5年建设面积的总和。
2011年,我县投资水利2.5亿元,是以往3年投资的总和,全面开展了以节水灌溉、饮水安全、引黄补源、河道治理、土地整理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县发改委、水利、农业、国土、财政等多家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开创了水利建设新篇章,全面提升了我县水利基础条件。
北郭乡裴庄村是一个400口人的小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去年春季干旱,原来60年代打的井,根本抽不出水来,不仅耕地浇不上水,连吃水井也接近干涸,群众只好担水吃。县财政局在该村投资打井15眼,建设井房15座,硬化生产路2条,铺设地埋管道节水工程,建设高标准的节水示范区。该村群众李长根说:要不是政府投资打井,建设水利工程,我们家2亩麦子就要绝收了。当年冬季,县水利局又为该村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广大群众积极性很高,对涉及到的个人利益,不讲条件,不讲代价,一个月时间打井、铺管全部完成,是这一批工程中第一个吃上安全水、放心水的村。现在群众家里打开水笼头24小时有水,就连足不出户的老人都深切感受到国家投资水利工程带来的好处。2011年,该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解决3.9万人的饮水问题,涉及9个乡镇 20个 村。同时为了更快使群众吃上安全水,该县克服困难,自筹资金1760万元,开展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011年解决村村通自来水10个村,涉及人口3.52万人。
我县还实施了总投资4700万元的河道治理工程,分两次治理了二干排城区段和下游段。在二干排城区段治理中涉及到拆迁,任务重,困难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副书记亲自挂帅,政府副县长分片包干,一天一汇报进度。县主要领导还多次到现场解决问题,各职能部门、有关乡镇分工负责,齐心协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拆迁任务,保证了工程顺利开工。
“为了彻底治理河道污染等问题,县财政拿出资金2000余万元,铺设二干排城区排污管道7000米,将污水直接送到污水处理厂,保证了城区河道的清洁,全面提升了河道治理标准。”采访中,县委副书记、县长闫小杏告诉笔者。
谋划未来,扎实推进
我县南临黄河,沁河穿境而过,过境水源较为丰富。利用好、开发好水资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是现代水利工作的目标任务。为此,我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引黄事业建设生态水网体系。白马渠引黄灌区是60年代的引黄工程,在此基础上,我县自主投资4000余万元,扩建了沁南灌区,实现了沁南10万亩耕地的引黄灌溉、补源及工业用水。2011年又投资1900余万元,配套了支渠,配套完善灌溉面积2万亩。2011年省水利厅西霞院灌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和焦作市政府确定的引黄入焦重点工程的确定与我县大力发展引黄事业规划,建设生态水系网络思路不谋而合。该县抓住机遇立即完善充实了引黄发展规划,以西霞院灌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引黄入焦线路,全面覆盖武陟县沁南、沁北、城区及木栾新区的循环生态大水系。彻底解决我县水资源短缺的瓶颈问题。2011年冬季,我县率先开挖了引黄入焦工程部分渠道,为引黄入焦重点工程建设打响了第一炮。
(冯振乾 贾长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