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去年以来,博爱县着力把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与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带动、焦博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四大战略的中心相结合,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牢固、发展活力充沛的优势,统筹“三化”协调发展,打好“五大攻坚战”,切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把博爱建设成为焦作市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中原经济区豫西北最具活力的县域经济板块。
一是抓培育,延长产业链条。该县按照“发挥优势,培育龙头、延伸链条、壮大集群”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以壮大传统产业为出发点,培育龙头企业;以配套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完善产业链条;以延伸产业链条为切入点,培育产业集群。通过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链条的完善和集群的培养,进一步形成企业互补发展、竞合发展的新格局。目前,该县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服装纺织、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光伏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该县围绕汽车轮胎这一主导产品,引进钢帘线、垫带等上下游企业,发展模具、钢圈等配套产业,谋划再生胶、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等相关项目,整合、延伸了产业链,促使产业链条逐步闭合,循环经济雏形初步形成。到“十二五”末,该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将达到200亿元,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生物化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100亿元,服装纺织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二是抓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技术创新和充足的资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和“开放带动”战略的侧重点。该县牢牢抓住技术、资金这两个转型升级的关键,紧紧围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以及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工作重心,全方位、多层次地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燕京啤酒与月山啤酒成功联姻,食品加工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裕华公司与丹麦桑艾克公司成功合作,光伏镀膜玻璃技术跻身世界一流;新开源、伊赛、博洋等公司成功上市,企业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农业、工业、三产、社会事业多层次地开放合作,激发了发展活力,释放了发展动力,“借梯上楼”、“借帆出海”的连台好戏正在上演。2011年该县共引进市外资金80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33%;实际利用外资4184.5万美元,占目标任务的107%。全年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3亿美元,同比增长22%,总额居全市第二、全省第八位。到“十二五”末,将要实现10家企业成功上市或利用股权交易市场进行融资,其中上市企业达到5家以上。
三是抓对接,拓宽发展平台。毗邻焦作市中心城区是博爱的一大优势,也是借助中心城区带动作用,加快融入中原经济区的有利条件。该县按照“规划一体,产业对接,设施共建,主动承接”的思路,大力实施“焦博一体化”战略,推进博爱与焦作中心城区城市建设一体化、工业发展一体化、服务功能一体化进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进一步融入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局。与焦作市“一主两翼”、“八大组团”的城市化布局对接,推动城区“北移东扩,向心发展”;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城市建设多元投资模式不断完善,引水入城、引竹入城,竹林水乡特色更加鲜明;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六纵六横”的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加大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业已形成。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将达到50%以上,城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利税50亿元,争取进入全省“十强十快”集聚区行列。
四是抓突破,提高农业效益。人多地少、发展空间受限是制约博爱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面对“粮食怎么保”这一难题,该县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以“做精农业”为发展原则,围绕“高效、生态、有机、循环”的发展理念,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道路。一方面,以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为重点,建设东南部粮食生产带,增强粮食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核心工作为突破,建设北部经济林带和西南部蔬菜产业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十二五”末,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要稳定在20万亩,粮食年总产量达到25万吨。同时要把博爱打造成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豫西北地区重要的林果业生产基地。
五是抓重点,加快项目建设。利用好优惠政策、发挥出博爱优势,重点在项目,关键在项目。围绕项目建设,博爱县探索出“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运作班子”的“四个一”工作机制,突出抓好前期项目的谋划工作、意向项目的联络工作、在谈项目的签约工作、签约项目的落地工作和在建项目的服务工作。成功引进了燕京啤酒、龙源电厂等一批“大个头”项目和远程光伏电能逆变器、德胜瑞低温余热发电等一批“高、精、尖”项目。并针对《指导意见》的出台,博爱县早启动、早运作,谋划了200余个前景好、效益高的项目,积极与上级各部门对接,争取列入省、市中原经济区建设项目大盘子。 (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