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小说《菩提树》
□张艳庭
《菩提树》是一部关于这个信仰缺失时代的浮世绘式的小说。经过作者韩达10年的精心创作,小说向读者呈现出质朴、深沉、厚重的文学品格与文化内涵。
小说故事围绕一棵千年菩提树展开。菩提树不仅在小说故事情节上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也在故事内涵上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因为普提树就是一种关乎信仰的树。不管这信仰是属于某一特定宗教范畴还是从更高的哲学层面来理解的精神范畴。作为情节与思想双重的承载体,菩提树在故事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首先体现在关于它的传说中,即凡能在菩提树下站过的人均可有逢凶化吉、消灾避难的好运。这是中国式信仰的一种范式甚至标本,它暗示人们对待信仰的态度是希望能够靠信仰得到实际的利益。小说写到了众多的这类拜物或拜权教信徒,而在小说中还算是正面形象的林秋晨也因为一场疾病而相信了菩提树的传说,要到树下走走。这显示了这个时代真诚信仰的缺失。
其次,更加凸显出它尴尬地位的是它的归属问题,即商家要出巨资购得这里的地产开发权,而该市北山的红枫寺主持和尚则愿出1000万元人民币,要求得到这株附丽着美丽传说的古树的“监护权”;而某些政府官员也想要它获得合法的“文保”身份。菩提树在这里不光折射出信仰的扭曲,还折射出这个时代欲望的无比亢奋。在对这棵树的争夺角逐之际,也是省委考核组到来之际,官员们千方百计想要在实现自己的升迁之梦。
与此同时,商场、学界、市井等各阶层人士纷纷登场。而商界代表人物冯鑫则使尽浑身解术,去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他的身上集中展现了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商人的圆滑,在官员之间的左右逢源。
小说并没有以一个恶有恶报式的皆大欢喜,或者善有恶报式的悲剧故事来结尾,也许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暖昧的,并非非黑即白,许多人都处于灰色地带。这是时代众生相的真实写照。小说最后是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寓言式结尾:因奥运会,所有干部一律暂不调整,使那些使尽浑身解术的官员们仿佛做了一场黄粱美梦。而结尾菩提树的归属也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它在小说中的安排是:梅子的舅舅——一个用手术刀为无数人驱除病魔的医生,在晚年竟然也身患绝症,最后在菩提树下因信仰得到了内心的安宁,而平静地死去。作者最后还是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作为结局。然而与之相比,那些小说中被人们所追逐的权力、物质利益,哪一个又有生命宝贵呢?作者的笔触最后还是落到了信仰与生命本身之上。这个结局也仿佛是一种祈祷和祝愿:用信仰来守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