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唯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突飞猛进,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和认识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值得办学者深思的是,通过“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甚至更长时间的改革和发展,未来的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才能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新兴的大学,其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有的还在研究和探讨,但是,对于办学者和管理者来说,有一些教育理念必须理清,坚持,恪守——因为这关系到国家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更关系到每个学子和家庭的未来。
高技能人才同样需要文化知识
高等职业学校不能忘记自己的首要功能是育人,这是学校区别于研究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学校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形形色色的存在方式,但最本质的教书育人不能忘记。如果学校诚如某些媒体报道描述,只是把学生集中起来再倒卖出去,看不出怎样承担了育人职责,那么也就与职业中介无异了。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也有的说是高技能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我们不必被名词、概念所纠结。高端除了表明所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高超以外,这些人还应该处于行业地位的高端,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应该高,并且一定要有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这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根本。
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高等职业学校另一个特性是经济性。它是职业教育的普遍和基本特征,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职业院校办学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高等职业学校没有经济性,我们就很难再称之为职业教育。
在当下,学校设置专业的逻辑起点就是要考虑它的经济、社会需要和产业需要,培养的人也要考虑就业的需要。毋庸置疑,社会对于不同的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要求有着不同的期望。对高等职业学校,社会期望他们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要求立即能够上岗,而这些一线、基层的岗位恰恰是一些本科学校的毕业生不擅长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一定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这是学校的经济属性所决定的。
职业教育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一种终身教育,换句话说,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应该努力提供什么。比如社会有全日制学习的需求,我们就提供培养全日制学生的机会;有非全日制学习的要求,我们就提供非全日制入学的机会;有学历学习的要求,我们就提供学历学习的机会;有不需要学历的短期培训要求,我们就提供短期培训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到学校来学习,我们就在学校给他们提供方便;如果学生需要在社区或者在企业学习,我们就把课程送到企业,把课堂建到企业、建到社区去;甚至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实现个性化的、随时、随地的学习。
比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建在一个外包产业园区内,无论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入职园区内的企业前必须在这所高职学校培训半年。该校的老师只是辅助教学,真正的老师全部来自企业。还比如,上海行健职业技术学院建在一个居民社区里,学校和社区的建筑融为一体,学校有好几个校门,有学生进出,也有社区大妈大婶进出,学校甚至还为社区年轻家长的孩子准备了小饭桌,由幼教专业对口负责。又比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建在苏州工业园区里,学校设立了大面积的羽毛球场馆,园区企业里大批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经常到学校打羽毛球,结果学校和大批企业通过羽毛球场加深了合作。
高等职业学校要想体现出经济性和社会性,学校就要建在有“气场”的地方,要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这样一来,学校才能方便直接提供服务,企业、居民也方便接受服务、享受服务。现在,某些地方的职业教育园区建在“不毛之地”,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弄一块地,四周渺无人烟,然后把学校集中搬过去。这样做的优势是地价很便宜,学校校园一下子占好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但学校唯一的邻居就是其他学校,与产业园区、居民社区完全脱钩。
高等职业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市场性,市场性指的是适应适者生存的环境。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市场手段来配置资源。既然有了市场性的特征,就应该更重视客户。学校的客户是谁?有人说是市场。那么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客户是谁?有人说是用人部门、是企业,还有人说是政府。大家很容易忽略最主要的客户——学生。
对于产品来说,我们常用用户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最希望用户成为回头客,产生口口相传的传播性效果,达到广告的效益。比如一个人要去一家饭馆吃饭,如果他觉得菜肴和服务很好、价格又公道,那他不但自己还会再来,他还会向亲朋好友推荐,这样就会带来新的用户。我们的高职学校也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和理念。
(据《中国青年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