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版:视野/婚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德国为何能率先走出危机
善治的基础离不开常识
图片新闻
市人口计生委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
马村街道:“计生关怀”送给返城农民工
中站区:强力推进“阳光计生”行动
国外“农民工”培训
对我国的启示
磨头镇: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图片新闻
沁阳:开展技术服务质量安全大检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加坡经验:
善治的基础离不开常识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长期以来,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顺序问题众说纷纭。历史似乎给出了无奈而趋于共识的答案:先破坏,再治理。

  以新加坡为例,1965年独立后的迅速工业化使其经济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但30年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增加,亦使其国土的三分之二被各类建筑覆盖,乡村销声匿迹,耕地消失殆尽,空气污染加剧,城市清洁成为社会问题。不仅粮食、蔬菜和肉品完全依赖进口,更因水资源短缺,最近10年不得不从邻国买水度日。针对这种情况,新加坡政府明确提出“洁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土地、安全的食物、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低传染病率”等国家目标,履行善治,对工业化的环境后遗症实施补救。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经实现了初期经济发展的新加坡政府目标中全无“高屋建瓴”的环境口号和远大环境理想的诉求,却对各种细节无微不至。政府严令管制环境污染,禁绝在各项建设和社会活动中引起不可控制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和各类污染。针对“弹丸小国”的困窘,新加坡以精致入微的规划营造无所不在的花园,见缝插针,处处绿色,就连过街天桥也不例外;为减少对国外买水的依赖,新加坡决意“从点点滴滴入手”,收集全国70%国土上的雨水。

  今日中国,与当年的新加坡类似。改革开放成绩显著,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而环境问题同样触目惊心。

  善治的基础究竟在哪里?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常识?新加坡的经验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正面的解答。

  新加坡因国土狭小而得名“星岛”,也许正是因为疆域紧凑,新加坡政府在实施治理的过程中淡化了“总体指标”与“局部情况”之间的差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善待其山,善治其水,从而避免了环境状况始终是“总体改善、局部恶化”的困窘局面。

  还是让我们回到常识吧:先生活,后生产;依常识做事,凭良心做人。真正高深的道理,往往体现为最简单的表达。我们不反对高深的理论,但是更加深信树大根深的道理:越是高深的理论,越要有基础的常识之根。在环境问题上,面对金钱诱惑,有些人缺的不是理论,而是良心。

  大有大的难处。对中国来说,任何问题都是大问题。尽管如此,却无须悲观。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坎坷中前行,多灾多难,却形成了延续久远的独特文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保持乐观。而这种乐观的理由,恰恰在于中华民族具有“尊重常识、信任良心”的稳定基因。        龚 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