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高楼周边出现地裂
官方称未影响工程进度
上海最高楼施工致地裂沉降(来源:广州日报)
中广网北京2月21日消息(上海站记者周洪)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上海在建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的建设工地周边出现地面裂缝,引发当地热议。
现场:裂缝长约10米 目前已经被灌缝
记者现在是在上海市陆家嘴上海中心的附近,紧邻旁边的是另外两栋摩天大楼,金贸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再加上鳞次栉比的高楼,这一带可谓是高层建筑的密集区,出现裂缝的具体位置是在环球金融中心西侧车库出口,靠近在建的上海中心工地。记者目测了一下这条裂缝长约10米,最宽处可以插入一指,但是目前已经被灌缝了,两侧地面有明显的错位,西侧地面大家比东侧地面要低5-10公分,每侧人行道和花坛附近也有明显的裂缝。
记者刚刚采访了在环球金融中心工作的一个保安陈先生,他说去年7月他来上班的时候这条裂缝就已经存在了。上海中心施工方上海建工表示,这条基坑施工正是由于基坑施工过程当中的一个正常的沉降现象,因为基坑里面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外面是空的,也就是里面硬外面软,沉降不均匀造成的裂缝。
官方:5、6月份将维修路基层 未影响工程
这件事情首先是由一个网友在微博上发帖爆料的,随后16日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引述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方的话表示,施工过程当中引起的沉降均属于安全的受控状态,待5、6月份圈基坑作业结束以后,造成道路不均匀的沉降将会稳定,届时上海中心将会对周围道路基层进行彻底维修。负责该区域道路养护陆家嘴城管办的相关人士表示,城管办对已经出现地面的裂缝采取了灌缝措施,从现场的情况来看,目前对整个工程的进展并未造成影响,据了解上海中心将邀请第三方监测机构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测量。
北京一所小学坚持续写雷锋日记39年
北京雷锋小学39年坚持续写《雷锋日记》师生共同传承优秀传统 雷锋有“户口”就在 双寺胡同
西城区双寺胡同里,有一所雷峰小学。雷锋生前从没有来过这里,但它叫“雷锋”,一叫就是20多年。这在全国还是头一份,在北京也是唯一的。只因这所小学里坚持的、培养的,就是一种“雷锋”精神。
有人说,“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可是,39年来,全校师生续写着《雷锋日记》,用身边点滴小事,让“雷锋”成为北京的常住市民。
仪式
每周固定宣读续写《雷锋日记》
距离鼓楼桥不远处,就是僻静的双寺胡同,过去,胡同里最著名的是嘉慈寺和广济寺,现在,还有一所北京雷峰小学。
今天上午9时10分,学校操场上照例举行升旗仪式。跟前两天不同的是,今天到了学校的“传统”日,全校师生将分享续写的《雷锋日记》。
全体学生肃立,目光紧盯着升旗台,今天轮到六年级一班的李晨阳朗读。
“过去5年半时间里,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老师们教会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们能做什么,经过讨论,我们将班级努力的目标定在了‘知感恩’上。”李晨阳说,知感恩是一种能力,一种回报,也是一种认同,一种钦佩,这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我们决定将以优异的成绩和文明的表现来向母校告别。
李晨阳的宣读,让很多同学很有感触。
六年级的史率君说,快要毕业了,对学校真的舍不得,现在要珍惜在母校的每一天。史率君是四年级时才从河北老家转到雷锋小学的。“我妈妈听说这所学校会教学生学雷锋刻苦学习、做好事,所以选择了这所学校。”
在史率君的印象里,当“雷锋”特别自豪,他印象最深的一件好事是帮助了班上一名生病的同学。
他说,去年冬天,同学生病了,在家休息,他想着同学还有作业没做,笔记没记,一放学,他拎起书包就去坐公交车,往同学家里赶,把自己的笔记和要做的作业全都交给同学。
“他家离我家有5公里呢。”他说,等回到家,已经天黑了,但是那天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坚持
每周“诞生”一篇日记一写39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最知名也最为撼动人心的一段话。
《雷锋日记》也成为雷锋精神的一种“载体”。从1973年到现在,北京雷锋小学每周都会“诞生”一篇续写的《雷锋日记》,由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们坚持写着,如今39年过去了,《雷锋日记》已逾1500篇。
在学校保存的资料中,记者看到,一摞摞稿纸、信纸、白纸等装订成册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那些出自小学生笔下的字歪斜着,淘气而俏皮,内容充满着稚气却感人而真诚。
“下午,我和郑文利来到姜瑾家,一起判完了卷子,就到公园玩捉迷藏。路过大广场时,忽然发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被大风吹在地上了。我们三人一齐上前把那辆自行车扶了起来……”——《一件好事》,1982年12月9日。
“我们班是在校外做好事,每一个小队包一个利民岗位。同学们来到各自小队的利民岗位,开始干活了,同学们一拥而上,扫地的扫地,擦玻璃的擦玻璃,眼前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雷锋见行动》,四年级一班纪红供稿,1982年11月。
再翻看眼前的日记,淘气俏皮的字迹没变,日记的“内容”没变,变化了的只是越来越白净的纸张,和握笔的一张张面孔。
日记让孩子成长家长心生感动
除了泛黄的续写的《雷锋日记》,记者在该校的历史资料中,还发现了不少“表扬信”。
其中一封1979年5月3日的信中写道:双寺小学二年级一班学生石维汉于5月1日在动物园玩,捡拾人民币3.60元、粮票1斤,交给执勤民警。
“该同学这种拾金不昧的高贵品质,值得大家伙学习,应给予表扬。”该信的落款盖有“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处西四交通中队”的红章。
在一封封家长的回馈信中,记者也看到了孩子们因“雷锋”成长的故事。
寒假期间,学校给每位家长寄去一封信,征集“感动您的孩子成长瞬间”。
一位叫张海的家长写下了女儿张超汝的故事,她和小区的孩子一起在小区隐蔽的地方给流浪猫搭了窝棚,“有爱心”,张海在“最令您感动的一点”中写道。
家长刘冬梅记录了孩子张芷睿这样一幕,她看见老爷爷在寒风中卖麦芽糖,心生怜悯,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下了20元的麦芽糖,为的就是让老爷爷赶快赚到钱,好回家吃饭、避风。“善良、尊老、有爱心。”这是张妈妈在“最令您感动的一点”中对孩子的评价。
讲述
39年前一封信“成就”了雷锋小学
其实,北京雷锋小学原本叫双寺小学,那么“雷锋”是如何来到这所学校的呢?
这要追溯到1973年。这一年正值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十周年之际。
时任该校大队辅导员的卢锦华和学生们,给远在辽宁省抚顺的雷锋班写了一封信,请教如何传承雷锋精神。
同学们的信虽然文法稚嫩,但写得真挚、动情。没想到,雷锋班第九任班长曾树林代表全班战士立即寄来了回信。
信中说:亲爱的双寺小学的小朋友们!接到你们的信,我们全班同志都激动得流泪了。现在我们全班就在雷锋老班长当年用过的小油灯下给你们回信。正当雷锋精神受到亵渎的时候,正当雷锋班长开始被淡忘的时候,正当学习雷锋的口号已经不响的时候,你们,首都北京的同学们却喊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封信同样打动了师生的心。双寺小学的师生决定,要把雷锋叔叔“请回来”。
同学们主动修理已损坏的桌椅;帮助后进同学;主动承担学校四层楼的全部卫生清扫;每天坚持帮助身体残疾的同学上学;送水小队坚持15年为鼓楼大街交通岗送水;无论刮风下雨都定期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
双寺小学的“雷锋”复活了,也叫响了,1990年3月5日,该校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办、市教育局正式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
这些年来,他们始终保持着与雷锋班的联系,一起分享着身边“雷锋”的点点滴滴。
影响
一茬接一茬每位学生都是“雷锋通”
如今,“雷锋”已经融入这所小学的“骨子”里。
教学楼外墙上,“雷锋”露着一张笑脸,一年又一年,迎来一批小同学,送走一批大“雷锋”。
雷锋小学的每位学生都知道雷锋的生平,知道雷锋为什么做好事,知道向雷锋学习什么。
每一个人都会讲雷锋的故事,会背雷锋的名言,会唱雷锋的歌曲。
每个班级都有一本雷锋故事书,一个学雷锋服务岗,一个学雷锋角。
高年级的雷锋小标兵还得“传帮带”,参与低年级的日常管理。从早晨带读古诗到中午带队领午饭,从每周做大扫除到每月出板报,都会有“小标兵”帮助。
学校的“五坚持”也都与“雷锋”有关。新生入学第一课,即是参观学校的“雷锋”展室;加入少先队的先决条件,得为学校做一件好事;还有,坚持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学雷锋标兵,评选一个雷锋中队,评选出具有雷锋精神的老师。
买香皂、搬教材 教职工用小事丰满“雷锋”
老师和同学们,用身边一件件小事,把“雷锋”形象拼凑得愈加丰满。
“把小手洗干净!”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刘萍对孩子们说道,站在教室门口的她手里拿着块状的纸香皂,孩子们排队出教室洗手,她就将纸香皂逐个发给每一位学生,孩子们踮着脚尖、举起双手,小心翼翼地托着香皂,生怕弄掉在地。
刘萍说,这是她花自己的钱买的纸香皂,是想教孩子们正确洗手、讲究卫生。
学校后勤工人、50多岁的马师傅也没闲着。开学伊始,他发现校外送来的新学期教材全放在了值班室地上,平常值班室的老师都会给绿植浇水,他怕不小心弄湿了书,影响孩子们上课,本不属于分内工作,但他还是弯下腰,将全校学生的教材从地上搬到了桌面上。这样一折腾就是一个多小时,虽然累得直不起腰,但马师傅却心甘情愿。
在宣传处的孟老师眼中,只要在雷锋小学,“雷锋”绝对不是三月来四月走,学雷锋已是一种常态化的事情。不仅仅是学习雷锋做好事,还有像雷锋一样刻苦学习的精神。也不是非得去扫大街、上敬老院,而是在学校、在家里,无时无刻都以雷锋同志为榜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文/记者杨诗凡
卫生院19名职工7人系院长亲属
官方称不违规

新场镇卫生院。

卫生院19职工 7人是院长亲属
四川夹江县卫生局:这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没发现用人违规情况
日前,有网友发帖爆料,夹江县新场镇卫生院是一家公立医院,但有7人是院长亲属。夹江县卫生局副局长石明利表示,这是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存在违规用人。
“新院长马正刚是老院长马德勋的儿子,他上任几个月,就解聘了多名工作多年的职工,大力招募亲信,把新场镇卫生院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马家军’卫生院。”近日,夹江县新场镇卫生院原职工干建林在网上实名发帖,申诉自己被解聘的遭遇。
干建林介绍说,现在卫生院院长是马正刚,他老婆余静是会计,表弟张平是医生,表弟夫人管药房,姨妈在收费,表妹搞化验,岳父是中医,其父亲退休后返聘在外科,另外其父亲的徒弟是工会主席。
对此,院长马正刚没有否认。马正刚解释,解聘干建林是因其无相关资格证。据马正刚介绍,整个卫生院一共19名职工,他父亲和岳父在卫生院已经工作了30多年,他和余静分别是1995年、1998年进入医院,2000年两人结婚。2001年,余静的表弟张平进入卫生院,是一名执业医生。2005年,他的姨妈、张平的爱人作为医院招聘的临时工,分别在收费、药房的岗位工作。2011年4月,他经过县卫生局任命接替父亲担任院长。2012年初,他的表妹进入医院,在化验岗位见习。
夹江县卫生局副局长石明利表示,此事基本属实,因为两个医疗世家结合到了一起,所以感觉全是“马家军”的人,但不存在违规用人。针对新场镇卫生院这种人员结构,卫生局专门从其它乡镇调来了一名副院长,与院长马正刚同时上任,而院长的老婆余静不再兼职会计。(成都商报记者 顾爱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