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本报通讯员 梁海利
2003年春,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主导农产品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八大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我市被农业部、财政部等八部委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和全国优质果蔬加工示范基地。
决策: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是逼出来的选择。我市是全国闻名的粮食高产地区,上世纪末率先成为全国小麦亩产千斤市和粮食亩产吨粮市。但是,耀眼的光环并没有给我市农民的“腰包”带来更多的实惠,高产低效、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曾一度连续4年徘徊不前。
进入新世纪后,我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书记带队先后赴山东烟台、河南信阳等地考察农业产业化,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突出特色抓调整、适应市场抓调整、发挥优势抓调整”的思路,作出了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八大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
为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农业等10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全面统筹主抓农业产业化工作,市农业局、畜牧局、发改委和科技局分别具体抓全市优质粮食产业化、奶业产业化、林浆纸产业化和怀药产业化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龙头企业和种养基地进行督察指导。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命名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隆重表彰,先后命名5批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60家。
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我市在全省率先以市委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从增加资金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放宽用地管理等7个方面,制定了强有力的扶持措施。2004年至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完善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措施,市财政共安排奶源基地建设、粮食高产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标准化等专项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专项资金,并抓住国家农发行扩大政策性支农贷款规模的机遇,为企业争取到了3年30亿元的贷款规模。各金融机构每年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余额20亿元左右,为推动企业大跨度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路径:给八大产业挂上“火车头”
龙头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引擎”。我市的做法是给每个产业挂上具有强劲牵引力的“火车头”,这个“火车头”就是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坚持高起点,筑巢引凤谋发展,是我市打造产业龙头的一条重要经验。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焦作。为引进我国乳制品行业三巨头之一的蒙牛公司,高新区无偿提供土地,借贷近亿元兴建厂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解决实际问题,仅用1年左右的时间,到2004年,总投资5.1亿元的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项目竣工投产。去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利税1.9亿元。修武县为使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大用公司落户,专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无偿建设2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租给大用公司使用。去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此后,我市又陆续引进建成了金陵药业、江河纸业、掌柜食品和广济药业孟州公司一大批重量级龙头企业。
坚持多渠道,内外联姻求突破,是我市培育龙头企业的又一法宝。武陟县江河纸业、温县保和堂前身都是破产倒闭企业,改制后焕发生机,去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和1.1亿元。博爱县利用蔬菜水果生产的优势,吸引蓝波湾量贩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河南妙字号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建设研发、生产、销售果蔬汁和果蔬汁饮料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年加工量8万吨。武陟县将郑州的三全、思念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速冻食品加工环节引进到本县,年加工速冻食品14.7万吨,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已成为全省重要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
坚持高投入,促进企业规模上台阶,是我市扶持产业龙头的又一招数。全市龙头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0亿元,完成重点技改项目200多个。斯美特新征地120亩,投入巨资新上12条方便面生产线,现有43条生产线投入使用,方便面年产量由17万吨增加到25万吨,居全国第五位,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5.1亿元。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投资2.8亿元,新建了年加工15万吨小麦生产线和年产4万吨怀山药挂面生产线,一跃成为我市小麦深加工的龙头,并成功申报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利税840万元。博爱县的伊赛肉业公司新建了6万头肉牛屠宰线和熟肉加工项目。伟康公司新建成年产6000吨怀山药营养餐生产线。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市加快农业产业经营步伐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55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达到5家、26家和155家,涌现了一大批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合作社,走在了全省前列。合作社入社成员有5.01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3.1万户,流转土地29.3万亩,占全市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总面积的12.8%,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蝶变: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农村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我市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持。
农业产业化经营催生了小麦、玉米、乳品、怀药、果蔬、肉品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全市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去年全市21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509.6公斤,总产107.1万吨,创20万亩、10万亩、5万亩、500亩及100亩以上连片5项小麦单产全国新纪录。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到70.25万亩,销售范围辐射8省106县。全市温室达8000座,拱棚面积7万多亩,食用菌投料量12万吨以上,经济作物面积160万亩。特色经济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2010年,全市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498个,畜牧业年产值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畜牧业综合排序全省第三。全市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市级示范区4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3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8种,创国家级品牌1个、省级品牌64个,生产绿色食品37种、有机农产品2种,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龙头企业群体越滚越大,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如今,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焦作设立的全资公司4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0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0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0家,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有52家。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去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420.9亿元、利润48.7亿元、税收1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30.7%和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