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10点多,我们走进小董乡沁阳村村民谢英家,她刚刚给养母擦洗过身体,喂她吃过饭。
老人的卧室里,简单的几样家具摆放的错落有致,屋里干净整洁,老人吃喝拉撒都在这间屋里,三年多了,一点异样的味道都没有。
"嘟嘟……",还没等我们坐下,外面传来一阵喇叭声,谢英的丈夫起身对我们说:"送鲜奶的来了,你们先坐,我去取来。"
在和谢英的交谈中我们得知,1968年,15岁的她开始跟随养父母生活。由于养父母没有亲生儿女,结婚后,丈夫也来到这个家。
在这个家,她先后送走了祖父、祖母和养父。
三年前,养母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谢英照料。每天起床后,打扫卫生,做饭,帮养母洗脸,喂早饭。随后,她还要上街买菜,为全家人准备午饭。傍晚,她要给养母擦洗身体。晚上,还得想着夜里起床给养母翻身,一晚上起床数次。这样的日子,谢英过了近3年。
去年麦收时节的一个晚上,12点多才干完农活的谢英一躺下就睡着了,等2点多醒来时,看见养母头碰破了。因为心疼女儿,老人忍着没舍叫醒她。养母的"不懂事"气的她狠狠的哭了一场,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第二天一大早,谢英就和丈夫把养母床周围钉上了包有布的木板。几天后,在外面打工的丈夫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决定留在家里,和妻子一起照顾老人。
为了保证养母的营养,谢英还为老人订了鲜牛奶。每天街上叮当一响,邻居街坊都知道,给谢英家送鲜牛奶的来了。
正在交谈时,该村的老书记来串门。
"谢英对待养母比亲生儿女还要好,要不是她照顾,老人早就不行了。"老书记对我们说。1986年,在村里担任妇女主任的谢英经老书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书记还告诉我们,谢英家的家庭会议在全村是很有名的。
原来,谢英的两个儿子都已经结婚,但始终没有分家,这在农村是不多见的。到孩子们都回来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个桌上吃饭,其乐融融。
茶余饭后,都会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孩子们向父母谈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会上,谢英除了嘱咐孩子们在外打工要注意身体外,有一句话是必不可少的:"你们都要报答奶奶的养育之恩。"
在她的影响下,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会经常回来,帮母亲承担家务,给奶奶剪指甲,洗脚。最让谢英感到欣慰的是,有一次,她给养母擦洗身体时,在一旁帮忙的大儿媳说:"妈妈,等您老了,我们也这样照顾您。"
"每天守在老人身边,累么?"我们问。
"母亲给了我尽孝的机会,儿子儿媳很懂事,我现在很幸福呀!"谢英说。 (翟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