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今日武陟/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妙乐寺真身舍利塔探源
嘉应观举办“龙抬头”庙会
女子勇救轻生男
麦田管理掀高潮
重抓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我县“三定位”建设人口计生信息化基础平台
阳城二中开展感恩教育
詹泗路拓宽改建工程有条不紊进行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妙乐寺真身舍利塔探源
孟 丹 王光先 孙若愚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耸立在大虹桥乡张村村头的千年古塔——妙乐寺真身舍利塔,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宝塔”。

  此塔是一座十三层叠涩密檐式砖塔,由塔身和塔刹两部分组成。塔底平面正方形,塔身中空,呈桶状,通高34.19米,底部边长9米。外看塔身最底层高度较高,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层高缩减和层底面积递减,巍峨挺拔,瑰丽壮观。塔壁结构独特,采用青灰条形砖,不岔分垒砌成。砖与砖之间用泥浆粘合。各层檐部皆用叠涩砖砌,檐之翼角下设木制角梁,角梁头为三角形悬有铁风铎,迎风而鸣,闻达数里。南立面塔身各层均辟龛状假门,内供佛像。北立面的第三、十、十三层,东西立面第十一、十二、十三层辟龛状假门,内供佛像。四角有陶质模制力士八尊,塔身以上部分为风磨乌金刹,刹高 6.74米。刹底风磨乌金须弥座,上有相仑七重。其上为八角形宝盖万水烟,皆锯有火焰纹饰。再上为仰月和三重宝珠组成,此为一次性浇铸而成无焊缝接口。塔尖有铭文:“显德二年岁次乙卯二月庚子朔二十一日庚申建”。刹柱上挂四条铁链,由四角牵引,各系蹲卧的风磨乌金狮一尊,以牵挂塔刹。此法在同类佛塔中甚为罕见。 

  塔心室为正方形,室内壁为竖井状。塔内各层原均设有楼板和楼梯,以便人们登塔远眺。在塔心室地平砖之隙缝间有竖井,直通地泉。投一枚硬币入井,可以听到清脆的落水声。

  妙乐寺塔又称真身舍利,供奉着佛祖舍利灵骨。一九六三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一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不禁会问妙乐寺塔是何时始建的呢?

  世俗以刹尖铭刻“显德二年岁次乙卯二月庚子朔二十一日庚申建”为依据,说是五代后周修建的。此说法与史书记载相悖。汤用彤所著《隋唐佛教史稿》中云:“五代版图最大之国为后周。而后周世宗即位之翌年﹙公元955年﹚禁民亲无侍养而为僧民及私自度者,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这是对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识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绝,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虽世宗未敕禁绝,然僧纪荡然,典籍散失。五代之世,实六朝以来佛法极衰之候也。随令天下寺院‘除敕赐额者外,全部废之。’宋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云:“重修该塔时,正是后周限制佛教发展,拆佛寺之时,因‘敕额’该塔得以重修。”重修不是始建,以此观之,塔尖铭刻者手误少刻了一个“重”字。

  世俗又以建筑风格为唐风而说该塔始建于唐。清康熙《武陟县志》云:“舍利塔在县西十一里张村,怀城西南,高凌云汉,雄峙一方,建自唐后周显德二年重修。”清乾隆二十二年《武陟县志》云:“妙乐寺在张村,有舍利塔,建自唐,后周显德二年修。”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云:“妙乐寺在县西张村,有舍利塔,建于唐,后周显德二年修。”清道光九年《武陟县志》云:“妙乐寺在张村,建于唐时,后周显德二年修,有碑。明永乐十五年重修。国朝顺治四年增修,嘉庆五年又修。寺今已废,其址甚广,盖张村即怀县故城。此寺实为旧刹,中有方塔高数十寻,厥功尤巨。”一九九三年《武陟县志》云:“此塔始建于唐,后周重修。”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妙乐寺塔申报文本云:“妙乐寺塔始建于唐,后周显德二年重修。”

  众说一致,该塔始建于唐。准确吗?非也。

  隋末唐初有个与唐玄奘齐名的高僧释道世,他编撰了一套称之为佛教经典的《法苑珠林》书,推翻了众说一致始建于唐的结论。书中说:“隋怀州妙乐寺塔,在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中。见有五级白浮屠塔,方可十五步,并是侧石编砌,石长五尺,阔三寸,以下鳞次葺之,极细密。道俗自见,感惊讶其神鬼所造。其下不测其底,老相传,塔从地下涌出,下有大水,莫委真虚。有刺史疑僧人滥饰,乃使人旁基掘,下至泉源,尤不见其际,此下阙净明榆礼验。”从此文中可以看到他“见有五级白浮屠塔”。因而,他说此塔不是唐始建,而是隋始建的,称“隋怀州妙乐寺塔”。

  《中国佛教史》记载云:“隋文帝奉佛教极厚。开皇元年,应昙延之请,下诏兴复佛法。二十年,诏有毁佛天尊像者,以大逆不道论。其翌年仁寿元年,诏天下名藩,建灵塔。又遣沙门净业、真玉等,分送舍利,奉藏诸郡百十一塔。”我们查隋文帝所建的百十一塔之名,竟没有怀州妙乐寺塔。因而可以断定,妙乐寺塔不是隋文帝所建,释道世只是推测而已。

  那么,妙乐寺塔究竟始建于何时呢?我们查阅《密县志》,发现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超化寺发现了两块北齐时的碑。其中一块是袁弘道(明代人)所见到的北齐造像碑,为红色料石,雕刻25尊像,碑文有‘大齐河清二年二月’的字样。”另一通‘北齐造像碑’在超化塔基中出土。碑高139厘米,宽93厘米,厚18厘米,碑额有四条盘龙组成,碑北各有佛龛一个,南面龛内有佛像三个,北面一个,佛像保存完整。碑文18行,计206个字,第一行为大齐武平七年岁次丙申年三月十二日。这是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七年,即公元575年立的碑。这两块北齐碑,特别是从塔基中出土碑可以证明,超化寺塔至少在北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无独有偶。武陟县妙乐寺塔也有两块类似的碑。河南财经学院柴道琳教授1994年游妙乐寺塔回忆录云:“一九六零年武陟县文化馆以石块加固塔之基层。一九九三年修塔,便被拆掉,保存砖壁原貌。一九九四年游塔,在所拆之堆石中发现很古的断裂碑两块,缺乏头尾,字迹模糊。擦拭一块能看到‘北齐天保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这几个字迹。另一碑块也只是看到二十四位的比丘名号。所不同者有两位比丘冠以郡都僧宦之职,一位是河内郡都昙乐,一位是武德郡都沙门昙聪。当时我在郡与郡都联想其所存这朝代,随即抄其原文备作考查。碑石两块交予寺管理人员搬存室内。”妙乐寺塔的北齐碑虽为残碑,但与密县超化寺造像碑遥相呼应,无疑也是造像碑了。这说明妙乐寺塔与超化寺塔为孪生姊妹。超化寺塔至少在北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妙乐寺塔也同样是在北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北齐以前什么朝代呢?

  《超化寺塔为中国古代十九座真身舍利塔》一文云:“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西域安息国(今伊朗一带)的高僧安世高,月氏国高僧支娄迦浅、康居国僧人(今吉尔吉斯一带)康僧铠、康僧会相继来到洛阳。《高僧传》中说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也。讽持禅经,备尽其妙,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之初,方到中原。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于是宣译要经,改梵为汉,先后所出经论,凡三十九部。

  汉桓帝将安世高留在宫中,为自己说法并以礼相待。安世高等高僧在洛阳释译了大量佛经,成为佛教经典大规模传译于中国的开端。

  安世高在翻译佛经的同时,发现了释利防等高僧散落在民间的佛骨舍利,他就向桓帝建议,将这些散落民间的十九份佛骨舍利建塔供奉,使天下芸芸众生见灵骨如见佛陀,闻经卷如闻佛音。这样,民心相向,政局自稳,社稷可安。桓帝采纳了安世高的建议,拨出官银,命白马寺高僧静安法师与安世高一道在全国各地建造佛塔、寺院,地宫供佛骨舍利。于是,在全国各地就陆续出现了十九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这也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佛祖真身舍利宝塔。在洛阳附近就有三座,洛州西塔、怀州妙乐寺塔和超化寺塔。

  洛阳《释源白马寺》一书中云:“按《灵异记》所讲,东汉己已年(公元69年)二月八日,汉明帝刘庄,驾临鸿胪寺,会见印度二位高僧。僧摄摩腾问道:‘寺之东南是何馆室?’汉明帝答:‘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现出一个土阜,高一丈有余,人们把它铲平了,很快又隆了起来。土阜之上经常放出光芒。老百姓感到很奇怪,都称它为‘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祈求灵验,把它看成是‘洛阳土地神’,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摄摩腾答道:‘在如来佛灭度后一百余年,印度有一位阿怒迦王(阿育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计八万四千处,东土中国境内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冢’者,即是十九处之一处。”汉明帝听后,即偕二高僧及百官臣僚一同去查看‘圣冢’。当他们走进‘圣冢’时,只见冢上涌现出一个圆形,图形中出现汉明帝及二位高僧的身影,如照镜子一样,分明可见。众人看到此情景,皆赞叹曰:"真是从未经过这样的神奇事”。汉明帝十分感慨地说:“要不是遇到你们二位大师,怎能知道佛在保佑我呢?”于是诏令主管衙府,在‘圣冢’之上,依摄、兰所传印度塔形式,兴建佛塔。当年三月一日动工,次年十二月八日完成。塔九层,高五百尺,“珠宫幽邃,遥瞻丈六之光,窸堵凌云,依稀尺五之上。岌若岳峙,号曰云齐。”

  有关汉明帝建塔的故事,在《历代三宝记》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这些虽是传说,没有官方史料作证,但也不是空穴来风。许多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确实已经出现了佛塔。《后汉书.桓帝记》中说:“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后汉书.襄楷传》中说:“楷谏桓帝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释氏稽古略》中说:“桓帝永兴二年,带铸黄金浮图、老子像,复以白宝盖,宫中身奉祠之,世人以金银做佛像,自此始也”;《扶风县志》在大事记中云:“汉永平十年,美阳县(扶风县)建阿育王塔(今法门寺塔)藏佛指骨”;明万历《武陟县志》云:“舍利塔在县西十里张村,高插云汉,雄峙一方。汉侍御苏允年有记。”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妙乐寺真身舍利塔始建于东汉。若在东汉明帝时期,至今已1943年了;若在东汉桓帝时期,至今也有1864年了。(作者为武陟县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研究人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