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乔 桥
目前,在我市活跃着一支知名度极高的业余交响乐团,它就是由全市音乐爱好者组成的焦作市光源爱乐乐团,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草根”交响乐团。每到周五的19时,偌大的焦作供电公司老礼堂内,乐团的50多名成员会准时在这里集合排练,而这个交响乐团的发起人兼团长和指挥徐广盛,是焦作供电公司一名普通的员工。
徐广盛,留着一头长发,健壮的体魄、豪爽的性格,舞台上激情投入的指挥动作,颇具几分艺术大家的风范,凡见过他的人都印象深刻。
徐广盛从小就喜欢音乐,上学时,他就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力量,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寄予厚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走上音乐的道路,但他心中的梦想却始终没有破灭。
1970年,徐广盛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电力员工。40多年来,他是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专职司机,他创下了安全驾驶70余万公里无事故的最高纪录。如今,他依然用火一样的热情热爱着他自己的工作、生活和音乐。
工作之余,徐广盛一直在苦苦地追寻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这方面。他联合市里的音乐爱好者组成了一个10余人的小型乐队。为了把这个乐队办好,他看书、看视频、四处拜师,熟悉各种乐器的性能及演奏方法。
2009年4月份,为进一步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焦作供电公司相继成立了书法、美术、摄影、戏曲等群众性艺术协会。于是,徐广盛把想组建交响乐团的想法向公司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要想组建一个交响乐团,谈何容易?徐广盛凭着自己在圈内的影响,四处奔走游说,遍访全市的音乐爱好者,又自费购置了部分演出道具。焦作供电公司为他们提供了排练场地,购置了演出服装,配置了定音鼓等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响乐团渐渐声名鹊起,许多原来对交响乐团持观望态度的音乐爱好者也主动加入了这个团队。至2010年年初,交响乐团已经吸纳了50多名成员。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只有14岁,有白发苍苍的退休干部,有还在上学的学生,有科班出身的大学生,还有高校的音乐教师。
“我们是河南省唯一的业余交响乐团,我敢说,这样的规模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徐广盛把“业余”两个字说得很重。因为平时各自都有工作,乐团只能等到每周五晚上才能进行排练。因此,每一位成员都非常珍惜这一周一次的排练机会。为了不错过排练时间,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推掉琐事,聚在一起。当他们拿起手中的乐器,奏响那熟悉的旋律时,相互之间已经没有性别、年龄上的差别,都在音乐的感召下融为一体。他们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周五的晚上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机会,聚在一起和乐器为伴、在音乐中徜徉。没有督促,也没有考勤制度的约束,更没任何报酬,他们凭的就是一分对音乐的挚爱。
“音乐需要执著,而那分执著也承载着我们的欢乐和梦想。”徐广盛说,他们渴望着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最让他们难忘的是,2010年7月份,他们迎来了首场演出——焦作供电公司“和谐之声”消夏音乐会。从此,光源爱乐乐团逐渐开始参加社会演出。徐广盛还为多首歌曲配器,把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成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协奏曲,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他还为《祖国有我》这首歌编写配器,用交响乐进行伴奏,深受广大职工的喜爱。每一次演出,所有的成员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渴望把自己的努力、把交响乐的魅力展示给大家。
对于光源爱乐乐团的前景,徐广盛说:“一直以来,交响乐都被视为高雅的艺术,而我们的交响乐团都是由‘草根’演奏家组成,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演奏属于普通老百姓的交响乐,今后我会努力让爱乐乐团走出焦作,让更多的人能够感悟交响乐的魅力。”
“没有企业的支持,乐团不可能走到今天,我深爱着培养我、造就我的企业。当企业需要我的时候,我也会用全部的热情来回报!”采访结束时,徐广盛满含深情的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