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报热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董永故里看孝道
恶意电子邮件威胁互联网安全
用爱心为学生领航
图片新闻
小小服务箱 贴心又便民
为贫困山区捐赠衣物 想参加请联系
未来三天无降水
气候干燥防上火
招聘
代我谢谢好心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董永故里看孝道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70岁的王棉花被评为小董乡“十大孝子”之一。 秦林林 摄
 
   

  本报记者 孙国利

  尊老爱老养老,董永故里孝子多。

  汉孝子董永故里,流传着董永卖身葬父和七仙女的动人传说。2月24日,适值董永诞辰,记者来到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身处董永故里孝子节活动现场,聆听着一个个鲜活的现代孝子故事,亲身感受着孝道文化的代代传承。

  以卖身葬父而名列二十四孝的董永,出生于公元前29年农历二月初三。作为董永故里的小董村村民,每年都在这一天隆重集会,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孝道文化。

  当县、乡领导郑重地为披着红色缎带的十佳孝子颁发“孝匾”和奖品时,来自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记者在十佳孝子中,找到了70岁的王棉花。

  提起王棉花,董永故里小董村的村民赞不绝口。2007年丈夫病故,欠下一屁股外债。可她依然无微不至地伺候着年逾九旬的婆婆。老人想吃啥,她做啥。老人牙齿脱落,她就不厌其烦地把饭煮的烂一些。她每天为老人梳头洗脸,穿衣打扮,吃药打针,伺候的周周道道。也许,在有的人看来,王棉花的事迹平淡无奇,但平淡中蕴藏着人间孝道。

  说完一个老的,再说两个小的。今年不到30岁的王小玉,在丈夫去世之后,不离不弃,始终和年逾七旬的公爹生活在一起。老人有病,她行孝床前,既不叫苦,也不嫌累。为此,南归善村的老少爷们给她起了个人人羡慕的外号:女谢延信。今年28岁的谢海燕,自打结婚后就孝敬公婆,在楼下村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媳妇。2007年至今,谢海燕的公爹因肺气肿两次住院,先后花费二十多万元。后因家中无钱,医院停止用药。她连夜赶回娘家,借来3万元继续为老人看病。她的婆婆逢人便夸:都说闺女是娘的贴身小棉袄,俺媳妇比闺女更贴娘的心。

  情感的传递,造就了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武陟县志上,记载的孝子小董乡最多。特别是有着5000多口人的小董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0多名,敬老孝亲、家庭和睦蔚然成风。该村会计、秘书孙全德告诉记者,60多岁的村民孙凤英,在丈夫去世后,一个人尽心照顾着90多岁的婆婆。去年冬天,婆婆因摔倒造成了腿骨折,她就背老人上厕所、晒太阳,从没嫌弃过。已经有些耳背的孙凤英害怕夜里婆婆叫不应她,就不顾卧床病人身上的难闻味道,坚持和婆婆同床休息。

  “家庭和谐了,邻里就和谐,和谐社会也就建立了。”小董乡党委书记杨灵枝说,“举办董永故里孝子节的目的就是要倡导孝道文化,发扬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让每个家庭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创建和谐社会尽一分力。”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也许,从未听过这句倡导孝道的老话儿,十大孝子们却用行动实践着这个最朴实的道理;也许,正是孝子故里敬老孝亲故事的代代传递,造就了孝道文化在这里的传承和发扬。在活动现场,专程从6公里外的宁郭镇大油村赶来的孙宜杰老人告诉记者:“董永是2000多年前的大孝子,我们现在这里倡导孝顺,就是要更好地发扬传承孝道文化,让家庭更美满、社会更和谐。”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