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明霞
“全场都两元,买啥啥便宜,买啥啥贱……”曾几何时,在焦作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听到“一元店”、“两元店”的标志性吆喝。而如今,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下,受到成本高涨和销售渠道变窄的双重夹击,风靡一时的“一元店”、“两元店”正在悄悄退出人们的视线。
关门转型 “两元店”风光不再
记者调查发现,以前在市民主路服务楼附近,一家挨着一家的“两元店”店面,如今都已经不见踪迹了。而位于市和平街市场附近的“两元店”也只剩下南、北两家,而其中一家虽然还挂着“两元店”的招牌,但是里面卖的东西却不再是2元钱就能买得到了。
“五六年前吧,几乎在焦作的每个商圈内都要有好几家‘两元店’在竞争。”一位业内人士回忆道,自从“两元店”从南方传入我市以后,这种新颖的经营模式很快就在全市遍地开花了。但随着近两年物价的上涨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如今“两元店”已经在我市逐渐隐退了。
物价上涨 进货难经营维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物价上涨,是众多两元店经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一两年来物价上涨明显,块儿八毛的成本上涨,对于普通零售企业来说,还可以自我消化,但对把‘两元’定价作为经营之本的‘两元店’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一位曾经的“两元店”店主说,“成本控制对‘两元店’很关键,每件商品应保证20% 的毛利率,也就是说,进货价每件必须在1.6元以下。但是现在一件商品涨价40%是很普遍的,这就意味着商品进价就已经超过了2元。”
过去,塑料脸盆在“两元店”里随处可见,而如今记者发现,“两元店”已很难找到这样的“大件”了,这是因为塑料脸盆的进货价普遍已经超过了2元。而另一种“两元店”的传统商品“透明胶带”,虽然成本还是1.5元左右,但“廋身效果”非常明显。
需求提升 物品难入市民眼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不少“两元店”内的物品都较为陈旧,还有很多都是“三无”产品。
“虽然‘两元店’内商品的价格比较便宜,但我现在一般都不会去那里买东西了,质量太差。”市民杨女士说。
“2元商品大都是从义乌等小商品批发城采购的,售价便宜,走的量也很大。”据曾经从事“两元店”生意的马先生介绍,前几年“两元店”的红火是因为市民购物时还比较注重价格,对2元商品需求也很大。但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市民的购物需求有了很大提升,价格已经不是购买的决定因素。马先生说,现在“两元店”的利润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但是成本比以前高,比方说房租以及工人工资。整体来看,“两元店”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不少大型购物商场进驻焦作,它们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必然的。同时,也反映了我市市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