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微博青年·青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班还要缴税合适吗?
今后出台就业等政策不与户口挂钩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微博热议
一个女农民工的书香梦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女农民工的书香梦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杨常珍正在整理收上来的旧书。
  一位前来换书的小朋友正在登记书名。
  慕名而来的读者在“追梦爱心换书屋”阅览图书。
  杨常珍和志愿者坐着三轮车在去工地的路上,她的三轮车还是从市儿童福利院借来的。
  一位农民工正在认真阅读杨常珍送来的书籍。
  市工业路某工地,杨常珍正在帮助农民工挑选书籍。
  2月16日,市两会前夕,杨常珍正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介绍她的“追梦爱心换书屋”。
 
   

  本报记者 田建明 王正义 摄影报道

  从送书给农民工子弟到送书给农民工,现实在一步步超越杨常珍最初的梦。

  2月16日,市两会召开前夕,在市会议中心,杨常珍作为青年农民工代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起她的“追梦爱心换书屋”时,几欲哽咽,20分钟的讲话赢得了3次掌声。

  梦想缘于一群流动儿童。

  杨常珍,安徽芜湖人,1997年,她随着做装修的丈夫来我市打工。“我是小学三年级毕业,半文盲,却喜欢看书。”她知道知识匮乏在生活中的不便。

  一个周末,她带孩子在闫河小学附近玩耍,发现几名儿童在扒垃圾堆。“他们都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一到周末就捡垃圾卖钱,或满大街疯跑。”杨常珍说起这些流动儿童时忧心忡忡,“要是他们也像城里孩子一样,业余时间有课外书读,该多好。”

  一个念头涌现了——何不收集城里孩子的闲置图书,办一个免费图书室,用于满足流动儿童的阅读需求?

  2007年7月22日是杨常珍梦想触及现实的第一天。她头顶烈日,脚踏一辆挂着“爱心收书”条幅的三轮车,走街串巷,收购旧书,为她梦想的书屋作准备。

  可她很快终止了购书行为。“当看到一个卖书的小男孩拿着我给他的20元钱,转身钻进小卖铺买零食时,觉得有点不对劲。不能让流动儿童有了书读,城里孩子却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

  杨常珍改变策略,不再给卖书者钱,代之以书店等值购书券,既可避免城里孩子乱花钱,又帮他们节省了购新书的费用。这个创意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卖书者,仅一周时间,她在饭馆打工挣来的2000元钱给书店兑完了,变卖首饰得来的2300元钱也砸了进去。

  丈夫发现她干赔本“生意”,劝阻不成,后来吵架,最后甚至要离婚。

  杨常珍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她又想出一个“以旧换旧”的妙招:设立一个固定换书点,按旧书的价格折算后可以交换同等价位的其他书来看 。

  事情再次柳暗花明。一批批好书纷至沓来,一群群流动儿童不用再去捡垃圾,不用在大街上疯跑,而是环绕着杨常珍的三轮车书摊过周末。

  梦想融进现实,杨常珍的书摊名气越来越大,感召着更多的人和组织加入进来。中国联通焦作分公司在新华街营业部二楼腾出4间房子,无偿提供给杨常珍使用。“追梦爱心换书屋”的牌子得以正式挂出。

  截至目前,书屋已“追”到图书3.2万册、期刊100多种,且开辟有阅览室,请有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经常举办一些沙龙活动等。

  杨常珍的梦想一点点实现,又一点点变得更大、走得更远。

  在工地上劳作的农民工兄弟,也需要读书。

  “一本书押金一元,爱看什么随便挑,以后每周来一次。”今年2月25日中午,市工业路某工地,杨常珍给一群来自周口市西华县的农民工交流时说。 “我打了20多年的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还从没见过给工地送书的。”正在挑书的农民工李勤初感慨到。

  杨常珍又上路了。她脚踏三轮车,载着她的书香梦,又上路了。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