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今日沁阳/全会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科学示范引领 持续转型提升
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最前列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2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示范引领 持续转型提升
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最前列

—— 沁阳市委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解读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市委书记陈敬如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作全会报告。
 
   

  2月25日,沁阳市委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刚刚建成投用的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召开。

  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四的沁阳市,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会上回顾了我市2011年的发展;科学分析了当前形势;部署了2012年的重点工作。

  市委书记陈敬如在会上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代表市委常委会作了题为《科学示范引领、持续转型提升,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最前列》的工作报告。报告全文分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2011年沁阳经济社会取得的成绩、2012年的奋斗目标、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及突破路径、加强党建等内容。报告为2012年全市工作指明了方向。现将报告内容解读如下,以飨读者。

  砥砺奋进,沁阳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关键词:成绩单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8.4亿元,同比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6亿元,同比增长3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4.9亿元,同比增长22.9%;财政总收入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2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95元,同比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19元,同比增长19.2%。

  2011年,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招商引资项目110个,总投资130亿元;全年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216个,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8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完成投资110亿元,116个项目建成投产。

  2011年,全市主导产业持续转型,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十大产业实现规模由小到大、链条由短到长、层次由低到高、布局由散到聚;产业转型,企业获益,全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企业达125家,纳税超1000万元企业达21家。

  2011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势头强劲,形成了“一区两园、北大南高”的发展格局;沁北产业集聚区再获全省十强殊荣。

  2011年,在国家金融政策日益趋紧的情况下,融资突破40亿元,“资本活市”品牌叫响全国。

  2011年,随着投资5.4亿元的“六路一中心”和投入20亿元的“八路一园一中心”工程的全面竣工和加快推进,城乡道路、旧城改造等使得城市建设展露新姿,城乡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

  2011年,投入资金超过9亿元,民生大幅度改善,城乡社会保障全面覆盖。

  2011年,“三道防线”、“三调联动”及食品安全“全覆盖、无缝隙”监管网络等社会管理持续创新,社会和谐安康。

  2011年,“六种能力”、“七点要求”以及“两推两诺一选评”机制、“自荐直选”模式,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认清新形势,瞄准最前列,推动沁阳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最前列的关键之年,报告科学分析了世界、国内、省内经济形势,作出了“机遇大于挑战”的判断;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焦作市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契机,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关键词: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焦作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六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三化”协调发展为统领,以“六个示范引领”为载体,紧紧围绕“四化”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四大战略”,大力弘扬沁阳精神,科学示范引领、持续转型提升,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最前列,努力建设中原名市和全国知名城市,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关键词:奋斗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力争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13%,力争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力争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力争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力争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力争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力争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焦作市下达任务。

  

  关键词:工作部署

  ——整合资源推动“一区两园”加速融合,在集聚区建设上走在全省最前列。

  加速沁北、沁南产业集聚区两区融合;推进道路、污水燃气管网、垃圾处理厂等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42个工业项目,实现项目投资超100亿元,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跻身全省前五强,打造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

  ——扩大对外开放,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走在全省最前列。

  大招商,力争到位焦作市外资金115亿元;加强沁晋合作,谋划50个以上沁晋合作项目;项目建设提质增速,力争储备包装项目200个,新开工重点项目100个,竣工项目达100个,完成投资100亿元;在持续快速发展中推进转型提升。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企业达到13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5家、超30亿元企业1家,纳税超1000万元工业企业达到20家。

  ——继续强势发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城乡一体化上走在全省最前列。

  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强化规划批后监管,维护规划权威;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科学实施城区功能分划,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培育特色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完善交通公路体系;加强城乡建设管理。

  ——坚持多元发展,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走在全省最前列。

  加快推进神农山旅游资源整合,打造中国“音乐之城”,加大文化产业园招商力度,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快沁北、沁南产业集聚区等五大物流园区建设,整合规范煤炭物流市场,打造豫西北煤炭物流集散基地;加快亿万国际饭店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商业体系,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供销合作社现代物流网络建设,繁荣商贸服务业。

  ——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民组织化程度上走在全省最前列。

  高产创建面积达1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2万吨以上;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50家,农业机械化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流转土地面积达到7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十大种植示范园和五大标准化饲养基地,加快推进农业项目建设,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至25万亩,新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龙头项目1个,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创建无公害产品基地3个,新建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1个,努力争创全国高效农业示范市。

  ——大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幸福沁阳,在社会保障上走在全省最前列。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逐步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不低于70%,加快推进老年公寓等项目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

  

  在创新中破解难题,深入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径

  

  瓶颈一:土地

  突破路径:

  强化内部挖潜。探索通过人地挂钩、地票交易等形式实现用地指标向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漂移。

  严格土地供给。完善土地批后监管机制,对已批未建、多批少用、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等低效利用土地行为进行清理,及时依法收回土地,杜绝土地浪费现象。

  争取用地指标。谋划实施一批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进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努力争取更多用地指标。

  

  瓶颈二:资金

  突破路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力争两家企业成功上市。筛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出让在资本市场融资。

  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大力招行引资,力争交行、中信等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江南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增设服务网点。

  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鼓励市内外各类投资机构、大型企业、境外投资者及管理团队在我市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和基金管理企业。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健全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各类信用主体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瓶颈三:人才

  突破路径:

  组建发展智库。实施柔性人才机制,聘请三至五名知名专家建成沁阳发展的“外脑库”。

  引进高端专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为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政策保证。

  培养实用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培训计划,依托清华大学培训班、青岛海尔培训基地,选派优秀科级干部、后备干部、村支书、企业家和企业中层进行脱产培训,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对企业员工、农民工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培训,增强工人专业技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瓶颈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突破路径:

  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壮大创新主体、丰富创新载体、完善创新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评选市长质量奖,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培育自主品牌,打造全国名牌。

  完善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中科院老专家工作站建设,大力开展“百名院士专家进沁阳”活动,联合实施技术研发,为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平台。

  

  瓶颈五:资源能源

  突破路径:

  水利建设。抓住国家加大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电力建设。以“拓展源头、建好电网、科学供电”为核心,力争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不受电力紧张的影响。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高能耗企业,鼓励企业引进节电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

  气网建设。科学编制用气输送管网规划,建立配置科学、调控适度、城乡统筹、布局合理的供气体系。探索集约节约用气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合理利用。

  

  瓶颈六:生态建设

  突破路径:

  加强环境保护。把环境管理作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执行污染项目“一票否决”制度,严格控制环保排放容量,认真落实排污交易制度,从源头预防上促进减排、从全过程监管上保障减排、从末端治理上落实减排。

  做好节能降耗。加大高耗能企业淘汰力度,逐步建立起规范的项目节能评估机制,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污产业化,推进产业链条由单一线条向循环闭合转变。

  

  瓶颈七:社会管理

  突破路径:

  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库,在乡(镇)办事处全面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在村街推行社会网络化服务管理模式。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坚持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制度,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平安建设。开展“六五”普法活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

  

  抓手一:抓班子强队伍

  全力做好换届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换届选举工作任务,使换届成为承前启后、推动沁阳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起点。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围绕落实“六种能力”和“七点要求”,在乡科级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争双优、树形象”活动,建立理论考试制度和青年干部培训基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注重在项目建设主阵地、招商引资最前沿、产业集聚区主战场、社会管理创新第一线发现、培养、重用干部。

  完善干部考核机制。

  

  抓手二:抓基层打基础

  构筑基层党建创新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创新机制,坚持开展季度创新奖评选活动,实施“党建品牌工程”,树立党建创新典型。

  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两委干部兑现承诺约束机制,加强对村三年规划、任职承诺的监督落实。

  探索完善党员管理机制。严格执行“两推两定”办法,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抓手三:抓执行提效能

  积极推进绩效评估创新。通过建立健全绩效管理评估制度,把业务工作实绩和行政能力建设用具体指标来量化,形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抓好试点工作。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实现电子监察全覆盖。

  开展专项监察。对中央、省、焦作市以及我市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及时跟进,健全定期检查制度、专项监督制度和纪律保障机制,切实维护政令畅通。

  

  抓手四:抓廉政树形象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廉政准则》,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文\陈 蕾 贺弘扬  图\李亚锋 徐恒峰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