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詹长松 许伟涛
俗语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而对中站区府城街道北朱村观赏鱼养殖户张桂枝来说,正是观赏鱼销售的旺季。
2月24日,虽已是八九时节,但依然寒风袭面。11时许,记者见到张桂枝时,她穿着皮裤、拿着筛子,跳进冰冷的鱼塘里为客户选鱼。
“我要7.5公斤红鲤鱼苗!”前来买鱼的刘师傅向张桂枝喊道。“好嘞!”张桂枝应了一声,拿着筛子捞起鱼来。之后,她把筛子里花色不纯、个头太小的红鲤鱼苗挑出来放到水中。顿时,满筛子活蹦乱跳的红鲤鱼苗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了耀眼的光。
上岸、装鱼、称鱼、加水、充氧,一连串的“技术动作”,张桂枝一气呵成。等她送走了买鱼人,记者才和她聊了起来。张桂枝今年47岁,和丈夫张小占从事养鱼业近20年,只是原来养食用鱼,2009年开始养观赏鱼,目前她养的观赏鱼销往郑州、洛阳等地。
问及为何养观赏鱼时,张桂枝说:“观赏鱼跟食用鱼相比生长周期短,一年四季都能出售,经济效益更高些,但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冬天有人来买鱼,砸开结冰的塘面下去捞鱼是经常的事,你看我的手关节都患上了风湿病。”张桂枝伸出皲裂的双手让记者看,“还有,就是水鸟对观赏鱼的威胁非常大,我们是打也打不得,只好轮流看护,尽量减少损失。”
走在鱼塘边的小路上,张桂枝指着旁边不远处刚整理好边界的鱼塘告诉记者,2011年12月份,她获得了市商业银行和劳动部门发放的5万元一年免息贷款,实现了扩大经营规模的愿望。
张桂枝的脸上虽然布满了岁月留下的沧桑,但让我们感受最多的是她对生活的期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坚信,张桂枝夫妇今年一定会能收获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