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建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建武年间,位于沁河南岸藏龙坡之颠,现武陟县城西15公里的小董乡陶村,曾一度毁于战火,后在其原址数次重修,占地1.2万平方米。现存明彩釉殿脊10多件,明清两代重修寺院碑刻四通。
走进古寺,院墙的破败映入眼帘,枯枝萎叶掩埋墙角,在浅灰色天空的映衬下,古寺更显得古朴宁静。
朱漆大门两边,镌刻着一副草书对子,上书:“昔日救汉主安邦定国,今朝扶华夏国泰民安。”笔力苍劲,入木三分。
院内东西两侧有碑刻十几通。据明清时的碑文记载:武邑西三十里有古刹。相传光武发迹,潜踪于此,敕赐建其号曰护国……也有后人赠碑:“诚心行善事,来去一身轻”,“护国佑民安,千载威名传。”
大门位于古寺东南角,寺内建筑按传统风格坐北朝南,一条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贯穿戏台、中佛殿、大雄宝殿。中国的寺庙建筑源于印度,因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形成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思想有深层联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中国传统思想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
远远望见方丈站在佛殿门前,我们迎上道明来意。方丈说:“现在能记得这里的人太少了,我陪你们看吧。”我们惶恐致谢。
来到中佛殿,门前悬挂着半指厚的铜钟,表面雕饰着梵文和龙。用手轻拍,震响不觉,中佛殿三楹殿高三丈三尺,殿内三丈正方琉璃盖顶,供奉文殊菩萨。据殿志载:“为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天下太平,始建佛殿”。
走出中佛殿,最后来到的是大雄宝殿。一步一步走上台阶,殿门紧闭,朱红色的油漆已经暗淡,从木质门窗上剥落,裸露出木料原本的质地。跨过门槛,殿内经幡悬垂,香雾缭绕。佛祖闭目诵经,神色安详。东侧墙上是壁画,佛祖讲经图,西侧墙上为二十四孝图。殿后供奉四大弟子:文殊、普贤、地藏王、观世音。
坐在蒲团上,方丈敲着木鱼诵经,偶尔传来园磬之音。诵经完毕,方丈说:“凡尊宿、仕官、施护等礼佛,皆鸣园磬。”我问:“为何诵经要敲击木鱼?”方丈答:“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称木鱼鼓。”
寺内有游僧陆续过来,都是为庙会来做帮衬的。告别方丈,走出大雄宝殿,眺望村庄,古寺好比小村的心脏,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承载了太多的希望。
沁河迤迤逦逦流过漫长春秋,见证了古寺的朝朝暮暮。古寺有多少民族兴衰史、荣辱泪藏于心底。
又是一年,小村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好运。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在感谢上天赐予的一切。声音漂浮着上升着,直抵苍穹。
我们感动于他们的淳朴,感动于他们的付出,天若有灵,请佑我华夏苍生平安、中华民族兴旺。压题照片:护国寺大雄宝殿。 陶俊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