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与态度”调查报告2月29日对外公布。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在校大学生普遍觉得“学雷锋”并非“傻事”;“与时俱进”、“责任感”与“和谐”被认为是“雷锋精神”的新内涵;推广志愿者、义工制度等有效抓手,将助推学雷锋常态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执行主任李双龙表示,从调查结果来看,“雷锋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心中仍然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于“雷锋是理想化的榜样,值得尊重,但学做有点傻”这一说法,有接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不同意”。“学雷锋”并不是一件“傻事”,大家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
当被问及“雷锋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哪些”时,选择“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受访者最多,其次分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甘当‘螺丝钉’的爱岗敬业态度”。此外,“与时俱进”、“责任感”与“和谐”被不少大学生认为是新时代“雷锋精神”应具有的内涵。
对于“学雷锋”可采取哪些方式,受访者首推“推广志愿者、义工制度,使‘学雷锋’常态化”和“完善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的奖励、保障制度”。李双龙认为,这表明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主要抓手之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