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高松涛
惠丽菊是市区邮政局焦西收投分局的一名普通投递员,在投递员岗位上一干就是7年。在这7年的时间里,她始终践行“用户就是上帝”的服务宗旨,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能准确地把邮件送到用户手中,将邮政的真情服务传到用户的心里,将自己的爱心撒向投递的段道,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惠丽菊所投递的区域主要位于车站街、和平街,流动群体和商户比较集中,尤其是车站街,商户十分密集,而且商户招牌的名字与其在工商局登记的公司名称不符,给准确投递带来很大麻烦。有一次,惠丽菊投递一封地址是车站街焦作市宏旺达电器电料供应处张萌收的挂号信,跑遍车站街所有卖电器电料的店铺,仍然没找到。就在她准备因地址不详把信退回时,突然想到了车站街的公司大都在工商局登记备案,她便到和平街工商所去查,终于查到了一个叫张萌的人,但是单位名称与地址不符。通过打电话,她找到了张萌的朋友,通过张萌的朋友,辗转联系到张萌的亲戚,最终将这封信送到了张萌的手中。“真是不好意思,太麻烦你了。”张萌歉意地说。“没事,这是我应该做的。”带着帮助人的快乐,惠丽菊继续踏上了自己的邮路。
一天,惠丽菊收到一封来自新疆的平信,收信地址是先锋街改建院,但是因为先锋街早已改造,信上所说的改建院早已拆迁,收信人无从查找。想到千里迢迢从新疆寄来的信,如果自己就这样退回,期盼信件的用户一定非常失望。于是,惠丽菊在送邮件的同时,不断询问改建院住户的搬迁地址,可是依然没有音信。有一天,惠丽菊跟同事聊天的时候,无意中提到了这个事,同事说自己有位订阅《老年日报》的用户与这封信的收件人同名。“不会是同一个人吧?”同事开玩笑地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惠丽菊要来了这位用户的地址,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利用下班时间赶到用户家里。老人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拉着惠丽菊的手激动地说:“妞,我就是你要找的人,真是太感谢你了,我和老战友十几年没联系上了,这封信你要是不送过来,我们老战友恐怕这辈子都联系不上了。”看到自己给老人带来的快乐,再苦再累她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为了更好地服务投递路段上的中小企业,惠丽菊在投递之余,认真地学习邮政的其他业务,尤其是形象期刊业务。有一次,惠丽菊去焦作同鑫公司送报纸时,老板让她帮忙买大点的信封,用来装企业的宣传彩页。惠丽菊告诉老板:“现在的企业宣传讲究的是创新,你看车站街有多少家收到宣传资料看都不看都扔掉了,那不是浪费吗?”老板点点头说:“那也是,但是我们也得宣传啊。” 这时候,惠丽菊从邮包里拿出了一本形象期刊给他讲了起来,不论从成本、留存度,还是知名度上都比他寄信强,而且企业的产品介绍可以更为直观地体现。老板觉得不错,就试着做了一期500册的《特别文摘》形象期刊。老板很是满意,决定续签合同。形象期刊在为企业搞好服务的同时,也给邮政企业带来了效益。
正是凭着“将心比心,用户放心”的服务理念,扎实过硬的业务素质以及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邮政精神,她所在段道的流转额也逐年攀升。2012年大收订,惠丽菊共征订《大河报》71份、《医食参考》60份、《焦作广播电视报》80份、《特别关注》40份,完成了新华社系列报刊,完成流转额9.9万元。2009年,她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投递员,连年被市邮政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和“绿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