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鹏飞 通讯员宋粲)日前,市人民医院普外四区成功为一位六旬老人实施了超低位早期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由于该手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肛门自主排、控便功能,不但消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还极大地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并开创了我市开展“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的先河。
今年60岁的王老太曾连续两个多月出现腹痛、便中带血、肛门发热等症状,但她始终未放在心上。最近,实在经不住病痛折磨得王老太才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经过肠镜及病理检查后,医生确诊王老太并不是普通的肠胃不适,而是典型的低位直肠癌。
当地医院的医生告诉老人,由于肿瘤位置距肛缘过近,需要施行Miles手术,即直肠癌“改道”手术,也就是要把肿瘤以下到肛门的部位全部切除,然后把肠子改道,在腹部开一个口子,接个粪袋以排泄大便,但这样的结论让老人和家人一时无法接受。
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解除因肛门“改道”而造成的不便,家人陪同王老太辗转于我市多家医院,但都因为同样的说法而让患者痛苦不堪。几经辗转,他们从一位亲戚口中得知市人民医院普外四区可以开展超低位保肛手术时,一家人就满怀希望到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患者入院后,普外四区主任邵磊和主治医生赵小勇对王老太进行了检查,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客观剖析和全面的手术风险评估,反复商讨手术操作中的每一个步骤。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王老太如期接受了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顺利地切除了病变肠段,保留了肛门功能。目前,王老太术后恢复良好,日常饮食起居及排便均恢复正常,并于近日康复出院。
邵磊说,由于直肠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式,加之早期直肠癌症状与痔疮相似,很多患者都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检查。而一旦出现明显的黏液血便、肛门坠胀感再到医院就诊时,往往病情已经变为中晚期,此时肿瘤很有可能已侵犯到直肠周围的纤维脂肪组织或附近的器官,或者淋巴结出现转移。尤其是对于高龄的低位直肠癌(距肛缘5~6厘米)的患者,一般多选择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但由于该手术既无法保留患者的肛门,还需要在患者腹部建一个永久性瘘口(即“人工肛门”),这样患者就会终生带着一个粪袋,不仅严重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
据邵磊介绍,像王老太这样的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保肛手术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一般在肿块距离肛门6厘米以上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如果不给患者做保肛手术,患者将面临终生带粪袋的痛苦。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两全其美呢? 邵磊说,一是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个灵活性的原则就是切缘和剥离面必须无癌细胞残留;二是必须遵循直肠系膜全切除的原则,即保证手术标本中直肠系膜的完整无损,远端系膜切除离肿瘤不少于5厘米,远端肠段切除离肿瘤不少于2.5厘米。但要把这些理论准确地应用到手术实践中绝不像谈起来那么容易,由于要在盆腔的最低位进行手术,视野小、操作空间窄,分离、吻合都极为困难,如果没有高超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操作经验,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
据了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肠癌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但公众对其知之甚少,以至于临床上时常出现一些身患直肠癌、却毫不知情的患者。更有甚者,患者已经反复出现便血,却仅认为是小小的痔疮所致。临床上,直肠癌首先表现出直肠刺激症状,即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或形状改变,便条变细,排便费力;后期可出现便血,直肠癌便血量较多,颜色多为暗红色,伴有黏液,有的甚至就是黏液血排出。如果出现阻塞肠腔的情况,就会出现肠梗阻的症状。其中,有八成以上的直肠癌被误诊为痔疮、痢疾等,甚至有的患者在错误治疗半年以上才被发现误诊,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为此,邵磊提醒广大市民,预防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是消除促癌因素,首先,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山芋、红薯、玉米、水果、新鲜蔬菜等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利于肠道毒素的排除;其次,尽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变质的水果、蔬菜及食物;第三,40岁以上的人群最好定期作肠镜检查,如果一旦发现便血症状,应立即找医生确诊。
图为邵磊在查房。 (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