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情民意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分级就医是市民的正确选择
农技送到家 群众乐开花
建桥职工学雷锋 拧紧螺栓不放松
学雷锋 献爱心
转型转来新生活
市中院法官情系受害妇女
驱车三百余公里前往探望
图片新闻
退休金被执行 担保人后悔不已
监督一起相邻关系纠纷错判案件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型转来新生活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高小豹

  “天是灰蒙蒙的天,路是坑坑洼洼的路,水是黑油油的水,人是深受其害的人。”这是以前的中站区李封街道留给居民的印象。

  柏油马路宽又平,空气清新好心情。排房变成单元楼,欢歌载舞真高兴。这是如今生活在中站区李封街道的居民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赞美。

  “过去的李封街道辖区里主要是李封矿和其他一些企业,辖区南面还有朱村矿,西面有王封矿,由于生产的需要,造成这里的居住环境较差。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矿、企业实现经济转型后,让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3月7日下午,中站区李封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洛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经济转型,究竟给李封街道居民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环境卫生:柏油马路连着家

  今年49岁的吴玉娥是中站区李封街道衡园社区日新楼居民,说起过去的生活环境,她说:“街道办事处门前的这条柏油路叫璞玉路,别看现在这条路平整干净,前几年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路边垃圾成堆,小水沟里的水都黑糊糊的。那时,我天天就带着一些低保户在捡塑料袋。”

  “李封街道现有居民2.6万人,其中70%都是矿工或矿工家属。” 李封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窦春红说,“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些煤矿企业每天往外运煤、进货的车辆特别多,整个街道辖区内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

  说起过去的路,吴玉娥抢过话茬说:“可不是,那个时候天灰蒙蒙的,家家户户都不敢开窗户,院子里晾晒的衣服到收时,上面都落一层煤灰。雨后天晴,从家里出来不穿胶鞋吧,门口都是泥水坑,根本就没法出门;穿胶鞋吧,这到外面了,大马路都干净平整,穿着胶鞋傻乎乎的。没办法,出门的时候手里只好再拎一双鞋,走出辖区了再换上干净鞋,然后找个地方放换下的胶鞋,丢人呀!”

  “现在,柏油马路都修到了家门口,安了路灯、垃圾桶,建了许衡广场、许衡公园。每条街道楼院都有卫生保洁员,各个社区还都安装了视频监控,生活在这里,真是到了人间天堂。”吴玉娥笑着说。

  文化活动:广场活动你我他

  环境的美化改善着李封街道居民的生活,走进许衡公园,幽静的碎石子路径上,走着散步的人,清冽湖水旁的石凳上,坐着悠闲的老人,隐隐泛绿的垂柳在风中摇曳。

  “现在还是下午,到傍晚来这儿散步健身的人才多呢!如果到许衡广场,那里还有唱歌的、跳街舞的、拉弦的、轮滑的、打拳的、打响鞭的、抖空竹的……”李封街道衡园社区寇丽霞谈起如今的群众文化生活如数家珍。

  41岁的寇丽霞过去是李封街道一链条厂职工。2002年,链条厂破产重组,她成了下岗失业人员。“以前在链条厂上班的时候,每天下班在家除了洗洗衣服做做饭,最多就是看看电视,打个毛衣。”寇丽霞说,“刚下岗时,心里特别难受,一个月才100多元收入。我掂个菜篮子沿街转悠,买的菜都是人家剩下的。那几年连衣服都没添过一件,出门都是哪里人少往哪走,感到特丢人!哪里还有什么文化活动?”说起那段时间的生活,本来爽朗的她突然神情黯淡,说着还擦了一下眼睛。

  2005年7月,寇丽霞成了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每月工资900多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街道环境变美了,社区有了文化活动室,街心公园有了健身器材,寇丽霞也恢复了往日的自信和热情。

  “现在俺的文化活动可丰富了,上网娱乐、打牌下棋、唱歌跳舞,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如今,寇丽霞每天傍晚都会和丈夫到许衡广场活动,她跳上一段交谊舞,再看爱人打太极拳。

  居民住房:棚户房变成单元楼

  “企业转型给俺带来了好生活,生活环境美了,文化活动多了,这住房条件也好多了。”在李封街道办事处工作的许如意说。

  今年42岁的许如意家住李封街道劳模街,是李封街道衡园社区副主任。劳模街,这个因出了个全国劳动模范刘九学而得名的地方,就是一个矿工生活区,居民居住的都是一排排棚房。“那时的房子很简陋,墙都是土墙,阴雨天屋里潮湿得很。”许如意说。

  正在衡园社区工作的张凤珍抢着说:“屋里就不说了,家家门口的下水道高低不统一,有的家户里下水不畅,弄得半屋子都是积水。每到下雨天,都得在街道里扒开下水道进行疏通。”据介绍,1992年,这些棚房翻修成了砖瓦房。2007年,国家对棚户区进行改造,这里又盖起了16栋高楼。

  “我们现在居住在单元楼房里,有85平方米,家里装修的像宾馆一样。如今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许如意说,“国家的政策好了,生活变美了,咱群众的心里可高兴了!”

  “全市第一家实现城管数字监控的是咱中站区,全市第一个地埋式垃圾箱就在咱李封街道。在全市对各区街道环境卫生评比中,李封街道总是排在前三名……”说起如今的李封街道,窦春红感到骄傲和自豪。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