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正茂:“没眼翁”荒山植绿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双 瑞
春寒料峭,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柏山镇的荒山上,一个穿军绿上衣的老汉在影影绰绰的树林间若隐若现。方圆300亩,遍布他13年来手植的小树。
老伴牵着他的手,老汉笑声朗朗,声如洪钟:“有眼时俺俩没拉过手,现在种树,行走不离,都拉着手,多潇洒!”老汉名叫璩正茂,有意思的是,他管失明前后分别叫做“有眼”、“没眼”。
1988年,35岁的璩正茂在开山采石过程中发生意外,双目失明。正值壮年,遭遇这样的挫折,让一向要强的他情绪极不稳定,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到1999年,村里发出“向荒山进军”的号召,鼓励村民承包绿化荒山,在家里闲坐10年的璩正茂动了心思。
一来歇得太久身体都垮了,承包荒山正好锻炼锻炼筋骨;二来绿化荒山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璩正茂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家人支持:“人家有眼还干不成呢,你没眼能干成?”他倔劲上来,说服家人,一口气承包了300多亩。当时村里1000余户人家,只有23户承包,璩正茂是其中之一。
承包的荒山离家8里路,山上长满荆棘。“没眼”的璩正茂把老伴当眼睛,每天走路上山除荆棘,花了整整3年时间。2002年,他用砖坯和塑料布在山上搭了间简易房,彻底扎根荒山。每种一棵树,都要从山下一担担地担水上来。
“那个时候,不能说不苦。”一到下雨天,人家都是往家里跑,璩正茂一家却着急忙慌地上山,把路上的水赶进树林。寒冬腊月,别人都守着红泥小火炉,璩正茂却一点点收集积雪堆在树下。
浇水的成本很高,拉一车10立方米的水,需要160元钱,只能浇140棵左右,璩正茂不太舍得。树苗的成活率也不算高,每一批根据树苗质量、水分不同,成活率在20%~80%之间不等。所以,璩正茂每年都在重复种树,一年四五千棵,自己都算不清在山上到底种了多少树。
但说起这些树,他很动感情。“两虎口粗的,”他伸出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下,“小擀面杖粗的,大拇指粗的,都有。”他竖起一根拇指摇了摇。清明寒食,农村有上坟的风俗,他的树林前后失火3次,最严重的一次烧了20多亩。提起这茬儿,他心疼得直叹气。
除了柏树,他还种了将近2000棵核桃树。村里有政策,每种1亩经济林就要种2亩生态林。璩正茂自豪地提高了嗓门:“这个目标我已经达到,而且远远超过!”
挖坑、种树、浇水,老伴就是璩正茂的眼睛。村里人跟他开玩笑:“看这老两口,走哪都拉着手,比年轻人还浪漫!”璩正茂说自己比“有眼”的时候还高兴。以前光想着挣钱糊口,现在跟老伴亲得很。
儿女也很孝顺,璩正茂一声招呼,呼啦啦都到山上帮忙。以前他们常劝父亲回家颐养天年,日子久了也就随他去。璩正茂眼睛看不见,但精神头十足,“不等不靠,自强自立”是他的信条。他强调几遍:“不能躺在政府怀抱里汲取营养。”
老一辈人说,过去到处是绿油油的柏树和竹子,所以取名“柏山镇”。许多年间,柏山镇沦为一片荒山,而璩正茂正努力让它名副其实。“金山银山不如留下一座绿山,我才59岁,还很年轻。”
“柏树很好闻,下过雨有一种清香,整座山都很青翠。”璩正茂面对青山,一脸陶醉。
(新华社郑州3月11日电)
孙家成:“林二代”林场为家
本报记者 赵晓晓
今年60岁的孙家成,用40年的时间和精力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植树,从20岁开始,用青春浇灌着一棵棵柏树,把秃石山变成了林海;一件是护林,从40岁开始,用生命呵护着这片林,使之跻身国家重点公益林区。他说,他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森林。
3月9日,在孙家成守护的博爱林场,山上还有部分积雪,一身冬装的孙家成后背插着一把斧头,右手拿着一把镰刀,边巡山边修林。“你看,这两边的柏树都是当年我们栽下的,现在看着是密密麻麻的一片林,当时可是一座秃山啊。这里石厚土薄,我一天只能挖6个一米见方的树坑,有时候还得放炮挖坑。从1973年开始,一直栽到1993年,这片4万亩的秃石山才有了森林的模样。”个子不高的他对记者说。
孙家成是个“林二代”,1976年与另外38人一起被“内招”为正式职工。“来的时候一群人,走的时候仍是一群人,只留下我们39个。说实话,那时候我既兴奋又有些沮丧,兴奋的是自己成了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沮丧的是看到父亲那代人的辛苦,加上亲身经历,真不愿意干这种又累又不体面的活儿,尤其是十来年后,看到很多人在外边收入高,心里就更加不舒服了。”他说,“这时候,我就要看看这片林,摸摸这棵柏树、摸摸那棵油松,心里就会好很多。我知道,我这辈子可能把它们当成了家人,走不掉了。”
孙家成还有一首诗:“黄山空岭石头多,一出屋门就爬坡;独住深山思家乡,只因工作无奈何。”1993年至今,守护森林20年来,他每天8时30分从独住的石头房里出发,口袋里塞两个馒头,肩膀上背一壶开水,在林里转一天,每半个月就把5000亩管辖范围转一遍。40年来,他用坏了3只军用水壶、7部收音机,还有不计其数的军鞋。
巡山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胆量活。孙家成有一次遇到一只青狈狼,他向前走,狼不动。想起听人说狼怕火,他就打着火机往前走,狼仍然不动。他大呼救命,引来了山坡背面的几个人,狼才掉头跑开。他还看到过豹子,看到过碗口粗、两米多长的蛇。因为独居深山、野生动物多,很多人不愿来、不敢来护林,唯一一个年轻人在这里仅待几天就求人调到了山下工作。
人们不愿来,孙家成却不愿走。他除了每月送工资回家外,其他时间都待在山上。今年7月份他就要退休了,却主动提出退休后要在山上护林。他指着一棵棵树说:“它们就是我的儿子、我的家人,我熟悉它们、喜欢它们,我想每天看到这里的一道道山岭、一茬茬山花、一丛丛山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