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艳军 刘爱娟
日前,孟州市电力公司农电工马四当选为感动焦作十大人物,成为该公司员工争相追捧的明星。
马四今年48岁,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有一副菩萨心肠,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软”;他获得的省市级荣誉挂满了家里的整面墙壁。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马四偏偏生来泪窝浅。他16岁丧父,生活的艰辛让他对一切苦难都抱着深深地怜悯和同情:看到路边流浪的小猫小狗,他就会抱到自家养;看到电视上播出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和孩子时,他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看到街头乞讨的人,他从不辨别真伪就慷慨解囊;汶川大地震,生活并不宽裕的他一次捐款1200多元……1993年,他被孟州市电力公司选聘为村电工,10余年来,他更是将“软”演绎到了极致。
作为一名农电工,主要职责是挨家串户抄电表,安装、维护线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马四对全村各家各户的情况了如指掌。95岁的老人雷素珍和70多岁的儿子、儿媳妇在一起生活,儿子患有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儿媳妇因身体残疾长年拄双拐,马四三天两头往这家跑,挑水搬煤、打扫卫生,天冷买电暖气、天热送电扇,遇到3位老人头疼脑热的时候,他还帮忙买药、找医生、送他们去医院。提起马四,雷素珍就泪光盈盈:“他比俺的孙男嫡女来的都勤!”50多岁的贾群,双腿残疾,离婚后还带着一双儿女,生活拮据,马四去收电费,他嗫嚅地说:“等卖了粮食再给你钱吧。”听了这话,马四二话不说,自己默默地将电费垫上,这一垫就是3年。全村20多家贫困户,哪家的电费马四都帮忙垫付过。他说:“谁家还能没点难处,等有钱了再还我,没钱就算了!”
去年春天,天气干旱,村民们忙着接线、装表、浇地,马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常常是这个小队的表刚校好,那个小队就有人找;这个井口的电线刚接好,那边又有水泵等着接线。为了不耽误大家浇麦,马四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是在睡觉还是在吃饭,接到电话后他都会及时赶到。
去年秋天,阴雨绵绵,村里的主干道被浸泡得坑坑洼洼难以行走,村民席胜利开着三轮车栽到了桥下,车摔坏了,但人没事。得知这一消息后,马四自己掏钱租来拖拉机、吊车和铲车,拉了6车炉渣、砖块,把这条路推平、垫好,一周后正赶上收秋,村民们拉着玉米走在平坦的道路上,人人都夸马四:“文化中心的音响是‘老软’买的;10把备用雨伞也是‘老软’买的;现在路坏了,还是‘老软’修的,‘老软’这人真不含糊,自己吃点儿亏,方便给大家。”
大家都说马四心肠软,可他的妻子却说:“他对别人心肠软,对自己和家人心肠硬着呢。”
去年麦收时节,马四正在帮家人收麦子,突然接到村民贾喜的电话,说自己承包了600亩滩地,种了地黄和核桃,正在用三套喷灌浇地时,供电台区的二极管烧了,急得不行。挂了电话后,马四丢下自家的麦子就走,妻子在后面埋怨道:“你就把这些活都交给我一个女人了!”马四一边走一边大声说:“麦子回来也能收,人家要是浇不上地,那些地黄苗都旱死了。”
新一轮农网改造中,马四天天跟着那些小伙子爬高上低,晚上回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妻子心疼地说:“你把家当旅馆,天天早出晚归俺没意见,可你也得注意自己的身体啊,你都快50岁了还逞能!”
马四的“一软一硬”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美谈。他的事迹不断见诸《河南日报》、《焦作日报》、焦作电视台等媒体,被焦作市电力系统树为行业标兵和楷模。2011年11月份,焦作供电公司专门为“马四班长工作室”授牌。这下,马四更忙了,他和19名农电工对口帮扶了60户农村困难户、30家企业和6家学校。每天,他第一个来上班,最后一个才离开,他的工作室24小时有人值班,热线电话随叫随到;他的电动车里备放着全套检修工具和铁鞋、腰带,一有险情马上出发。
这就是马四,一个平平凡凡的农电工,他用博大的爱心、宽阔的胸怀、勤恳的工作,感动着一个又一个身边人。马四说:“我甘愿做一根蜡烛,燃烧自己,为大家送去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