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李 涛
“招工难,留住更难。用工荒的问题,事关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在全国用工荒的大环境下突出重围,破解用工荒难题,是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3月9日上午,在市技师学院举行的校企合作座谈会上,该院院长殷东兴如是说。
座谈会上,来自制动器、昊华宇航、厦工机械、中州机械、风神轮胎、中原内配等数十家我市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本企业的缺工情况以及所采取的措施。
“有的年轻人干一段时间,突然就不来上班了,连工资也不领就走了。”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说。很多企业负责人反映,留不住人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至于留不住人的原因,一方面是新招聘员工责任意识缺位,无法适应企业需要;另一方面,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如待遇不够好、薪酬不高、企业前景不乐观等。
作为我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市技师学院每届的毕业生都成了许多企业的“抢手货”,有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订”走了。该校高达100%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该校坚持就业导向,密切校企合作,通过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全脱产委托培养、不脱产委托培养、名优企业冠名班等多种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宽了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渠道。
“这段时间,通过和企业、外地学校的交流,我发现在用工和学生的教育上都有一些困惑,学校把学生送进企业,企业却留不住;学生在校所学的东西和企业需要联系不紧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如何能够让学生到企业后留得住、扎下根,如何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企业贴得更紧,满足企业对学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不但是企业的事,更是学校的事情。”殷东兴说。
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留得住学生,殷东兴建议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教材开发、专业设置与人才输送方面直接面向企业,即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行“工学结合”。参与合作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在三年学制中,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完成学习和考核任务,提前让学生对企业、产品、工艺过程有所了解。学生实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企业的过程,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毕业后,学生通过企业的相关考核,签约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和学校是办学的共同主体,企业扮演主导角色,决定学生学什么,决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企业参与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有效解决了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需求的弊端,学校与企业实现了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