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解放区王褚街道东于村北街十字路口,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屋,来这里办事的人还真不少,有夹公文包的,有拿材料的……昨日,顺着人流,记者走进这间小屋。一个30平方米的屋子被分隔成3间,一个接待室,一个资料室,一个会议室。这就是该村南水北调征迁工作组的办公地方。
靠屋门的是接待室,记者到时,已经有几个征迁群众正在向工作人员咨询政策。工作人员一边给他们倒水一边详细地解释,还不时跑到里面的资料室取来政策手册发给征迁群众,一些问题当场就有了明确说法。仅仅10来分钟,他们就接待了6位群众。
这期间,记者听到电话声不停响起。走进里面,在资料室很狭窄的空间内,一个工作人员坐在电脑旁,认真地核对手里的征迁进度,把最新的数据填在已经制作好的东于村征迁安置一览表内。他是个统计员,也是个接话员。记者想问问他一些具体情况,可总是被来电打断。
再往里走,记者看到整个空间几乎被一张不大的会议桌加上一圈椅子占据,四周墙壁上悬挂着东于村基本情况、征迁安置基本情况、南水北调鸟瞰图等图。几个征迁工作人员正在交流,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讲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他们一脸倦容,有的声音沙哑,但语速都非常快,一边记录,一边思考。记者拦住了南水北调工作组成员孟兆娜,她顺口告诉记者,她要去帮助一户征迁群众装牛奶、卖牛奶。
20多个分包单位派来的工作人员,每个工作人员都忙碌万分,记者不忍心打扰,就离开了这个小屋。自南水北调二期征迁以来,在东于村南水北调征迁工作组的努力下,该村群众已签订协议130多户、拆除房屋130多户。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