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光远 本报通讯员 杨文娟
一年一度东风至,多彩孟州正扬帆。
2012年,当经济转型的大潮涌向怀川大地,近日孟州工业集聚区被省工信厅评为第二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一产业转型升级的里程碑事件,对于孟州市委、市政府而言,来得正逢其时。
阳春三月,当记者驱车进入位于孟州城区西部的工业集聚区,看到的是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园区、一排排林立的厂房、一台台飞速转动的机床……听到的则是全球最大的发动机汽缸套OEM供应商、全球最大的金刚石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核黄素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皮毛加工企业,还有在生产规模和技术上均处于国内领先的三轮摩托车及零配件生产企业。所见所闻,震撼人心。
当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幕开启,各地争当示范的口号一浪高过一浪,如何抢得先机,孟州思考得早,突破得快。
近年来,孟州市产业集聚区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紧紧抓住焦作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重大机遇,按照“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总体思路,想方设法招大商、拉长链条上项目、大干快上强基础、产城互动促转型,产业集聚建设如火如荼。
行成于思毁于随,集聚区建设也要有顶层设计。为此,孟州请来了苏州设计院,帮助调整完善总体规划,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配套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实力,加快集群发展步伐。
企业是“候鸟”,哪里气候适宜,就往哪里跑。在政策普惠、区位差别逐渐淡化的背景下,能吸引这么多大规模的项目,竭力做到亲商、安商、利商、富商,这是孟州抢得“绣球”的关键。
孟州市的做法是,在实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五通”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先后筹资21.5亿元,实施了“九纵四横”道路、污水处理厂、现代物流园等十大工程,建成了11栋标准化厂房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集聚区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加快了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速度。
在此基础上,孟州还不断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启动了总投资3亿元的黄河西路工程,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和集聚区之间的快速通道。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也将更好地促进产城资源共享。
在这样的硬环境的保障下,孟州招商质量仍在不断提高。上海宝钢来了,中国兵器来了,河南农垦来了。2011年,集聚区累计新上、续建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97个,完成投资89亿元。
引得进,还要养得活,只有不断刺激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舍此别无他途。为此,孟州设立了3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共建成焦作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6家,其中省级5家,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
产业集聚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卡脖子的瓶颈就是资金和土地。对此,孟州积极创新融资平台,成立了注册资本16亿元的投资开发集团,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2011年累计融资3.1亿元。
不仅如此,孟州还积极争取省“百亿城乡筹资计划”项目,获得支持资金4.98亿元。面对土地供应紧张,孟州采取城乡假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闲置土地等措施,积极向黄河滩头要地,努力实现占卜平衡,共收储、申报建设用地1万亩。
今年,孟州将安排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276个,总投资235.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共计30个。
截至目前,孟州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达11.7平方公里,建成面积9.1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1家,全省综合排名从47位跃升为31位,提升了16个位次。
千年古县重开卷,浓墨重彩谱新篇。孟州打造的产业转型升级大“磁场”,营造的“洼地效应”已经显现,它将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坚定的信念、更务实的作风,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