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习实践/新闻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灌区支撑大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经济政策新看点
理顺五大关系 攻坚六大重点
四大关键词凸显推进改革决心
财政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房地产调控:
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到“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鼓励民间投资:“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扩内需:“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订总体方案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3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灌区支撑大发展
——博爱县丹东灌区自主创新良性发展探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核心提示 水利是经济的命脉。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灌区,虽历经风雨但发展的脚步如同汩汩不断的水流从不停止。它就是博爱县丹东灌区。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灌溉面积从解放前的3万亩到上世纪50年代扩建后的12万亩直至今天的30多万亩的灌区,探求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挖掘它在发展中的创新。

如今正是小麦返青灌溉的关键时期,由于今春老天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加之去年冬天下雪较少,致使今春旱情显现。然而,记者近日在博爱县采访,发现这里的农民对这样的旱情并不害怕。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早已把小麦浇了一遍,有的小麦已经浇灌了两遍。比这更严重的旱情他们都经历过,照样能够增产丰收,这都得益于博爱县丹东灌区。 灌溉是灌区的生命线

  博爱县丹东灌区的始建可以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回顾丹东灌区的发展史,它的发展高峰可以有两个:第一个高峰是解放后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国家投入进行的扩建,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3万亩扩大到10万亩。后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岁月洗礼,许多灌溉渠道失修,灌溉面积逐渐萎缩。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尽管国家补充资金用以维修,但也是杯水车薪,加之博爱县农业、工业、居民用水的大量增加,致使古老的丹东灌区不堪负重,超负荷运行,“守着丹河没水喝”的窘状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此,丹东灌区职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面对维修资金的短缺,面对迅速扩大的用水量,该灌区并没有等、靠、要,而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一方面维系渠道的养护;另一方面利用发电、城市供水等多元发展带来的资金进行扩建,先后扩建了灌区的上秦河、下秦河两条主干渠,使博爱县的灌溉面积到2000年扩大到了18万亩。

  第二个高峰是随着国家对水利设施投入的增加,近10年来,该灌区在国家、省、市、县的支持下,先后扩建了大新河、蒋沟河(运粮河)、幸福河、南横河等主干渠,使主干渠增加至6条。通过进一步对支渠的维护、维修和开挖,该灌区的灌溉面积迅速扩大。

  去年,该灌区针对灌区工程长期投入不足造成老化、渠系水利用率较低的状况,提出了将丹河灌区与泉组河灌区连接的新思路,扩大和恢复灌溉面积,特别对大新河干渠及支渠进行了有重点、分步骤的清淤整修和引水工程建设。在疏浚干支渠的同时,该灌区积极协调乡镇、村采取组织、引导、资金补助的方式,对重点支渠进行维修改造,修复“卡脖子”渠段,实施输水畅通工程,先后完成上秦河的杨洞至乔村段、吕店至唐庄段的清淤、衬砌和农场至职专段的河道开挖工作,有效地改善了骨干工程输水能力,确保了灌区粮经作物的用水需求。到去年年底,该灌区由解放初期的3万亩水浇地扩展到如今的30多万亩,整整扩大了10多倍。

  该灌区在灌溉管理上,把服务农村灌溉作为灌溉管理的中心工作,打破传统的轮灌制度,采取灵活的步骤,实行易集中则集中、易分散则分散、先难后易等办法,确保灌区农经作物的适时灌溉,2011年灌区共引水9000万立方米,完成灌溉55万亩次,确保了农经作物的适时适量灌溉。

  去年,该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骨干工程一期工程资金1680万元已全部到位,今年开春以来更大规模的灌区建设工程已经拉开,目前清淤8公里,开挖5公里,衬砌河道4公里,建设各类闸阀20多座,完成投资1200万元,预计今年全线完工。同时,该灌区今年已经编制了“十二五”技改规划,共争取中央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该灌区主任都光辉告诉记者:“目前,由于支渠、田间渠道清理难度大、工程量大,今年开春以来已经新增工程车辆30多台、人员100多人,准备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灌区支渠维修工程,打通通向田间的‘毛细血管’。”

  北水南调造竹林水乡

  博爱县生长着中国纬度最高的自然生态竹林,竹子是四川人工饲养大熊猫的最好食料。自然生态竹林的生长水源就是该县地下涌出的泉水。然而,由于地下水位的无序开采,该县自然涌泉减少,大片竹林遭到生存威胁。

  该灌区在博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制订了北水南调的宏伟方案,从2005年开始逐步实施。该灌区一方面对灌区北部主干渠上秦河、下秦河进行扩建,增加流量;另一方面开挖、扩建向南流经县城东的幸福河、县城中的蒋沟河(运粮河)、下秦河、城西的大新河等,有5条主干渠穿越博爱县城。去年,该灌区进行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工程建设,投资168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0万元,省投资520万元,市县投资360万元)维修干支渠19.67公里,建设各类建筑26座。

  近日,记者在博爱县柏山镇后桥村看到,汩汩干渠水东流,原来曾经因为该村养殖场造成的干渠堵塞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几个养殖场都进行了搬迁。该村干部告诉记者:“一股清泉村边过,百家喜悦上心头。过去丹河水过得少,群众没有感受到它的环境价值。如今,水量增加,俺村的树木、花草长势喜人。群众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提高,当听说流经俺村的主干渠要进行扩建时,都主动搬迁养殖场。”如今在已经腾出的养殖场上,记者看到的是一个现代化的体育健身场,一边是人们健身的场景,一边是泉水叮咚身边过,诗情画意跃然而出。

  该灌区主干渠向南而下,形成一个自我循环水系。记者在该县许良镇唐庄村采访,看到这里的村民在自家院边屋旁洗涮拖把,村民晾晒的衣服就在河边扯起的绳子上挂着,好一幅山水乡村画卷。

  记者沿着穿城而过的一条主干渠看到,一边是行驶而过的车辆,一边是农民劳作的田园。这样的景象在5年前难以想象。

  都光辉说,干渠水向南流与泉组合(自然形成的地下水涌泉)天然交融,形成一个巨大的补源工程,不仅补充了地下水,涵养了竹林,也使农民抽地下水的水位得到补充,地下水位由过去的30多米深上涨到十来米。

  正是北水南调,使丹东灌区争取国家节水改造工程16个,共完成投资1350万元,维修衬砌渠道16公里,新建配套各类建筑物258座,新增或改善灌溉面积12.1万亩,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55以上,新增节水能力2800万立方米。尤其是重点实施了老河改造工程、上庄段桥涵修建工程、唐庄段清淤工程、泉组河引水闸修建工程、上秦河防渗工程、下秦河疏通衬砌工程等一批事关全局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为灌区实现北水南调奠定了基础。

  北水南调使该县利用剩余水量对灌区南部16.1万亩井灌区耕地进行了有效灌溉,整个灌区灌溉面积上升至33万亩。

  多元发展给力水经济

  引丹渠是丹东灌区引水总干渠,承担着博爱县城镇生活用水、源水的供应和6个乡镇的10余万亩农田灌溉任务,该渠是在海拔250米处环山而建。近年来,一些村民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把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抛掷脑后,在引丹渠周边私挖乱采白矸矿,对河渠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该灌区一边进行劝阻,配合土地、森林公安等部门进行取缔;一边从7号洞至黄岭闸修建288米长的涵洞,投资金额270多万元进行建设。该工程从2010年10月10日施工,到2011年5月全线贯通,彻底改变了博爱县南部“小水盼水,大水不敢引”的被动局面,彻底消除了黄岭闸段的安全隐患,为城镇供水、居民用电、农田灌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修建这样的大工程钱从哪里来?靠的是多元发展。

  为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该灌区按照沟渠田路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高标准建设,实行“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渠道全部防渗衬砌,配套建设桥涵闸、量水测水设施及信息化管理设施和灌区花园式管理所等。同时,以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管理创新,重新对骨干工程进行了大普查,摸清底子,建档立卡,进一步量化细化了管理标准,实行定人定位定责承包管理,建立健全工程巡查、随机抽查、定期检查制度,形成了系统化的考核奖惩机制,节约用水,明晰用水,回收灌溉资金。

  灌区要发展,仅靠农业供水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该灌区树立多元化供水新理念,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供水,大力增加水费收入,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发电供水、城市水厂供水、生态绿化供水和工业企业供水四位一体的供水新格局,年创水费收入1000余万元。该灌区根据自然优势建设了水力发电站,总装机3350千瓦/时,平均年发电量1950万千瓦,并利用水电价格低、市场竞争强这一优势,建成了年产2500吨硅酸铝耐火保温材料厂。仅去年,该灌区不断加大对城镇供水力度,保证对博爱县水务公司的源水供应,共完成城镇供水1300万立方米,确保城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该灌区通过拉长产业链,使水电附加值成倍增长,不仅解决了水利行业子女就业难的问题,也为灌区每年提供了近200万元的建设资金,先后利用水利产业盈余资金资助乡村建设了柏山镇水运节水小区、许良镇大辛庄节水小区等灌区末级渠系示范区。

  目前,该灌区每年通过灌区引水9000万立方米,完成灌溉55万亩次,发电1632万千瓦时,年度城镇供水1300万立方米,水电费400多万元,引资2000余万元。

  多元发展支撑了大发展。该灌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符合晋升大型灌区条件,现正进一步完善灌区规划等基础资料,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申请,力争早日完成晋升大型灌区工作。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