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冬露
“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在工行焦作分行现金营运中心员工薛陆成的心里,有这样一则信条。而他,也用自身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全国优秀志愿者、河南省志愿行动贡献奖、焦作市十佳志愿者、焦作市首届志愿行动市长奖银奖、焦作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一串串沉甸甸的荣誉,记载着薛陆成一首首用爱写就的奉献之歌,也使他成为了焦作市民和工行焦作分行员工津津乐道的、“雷锋式”的助人为乐先进典型。
今年42岁的薛陆成是工行焦作分行的一名普通员工,也是12355焦作市青少年服务中心的一名注册志愿者。在近20年的本职工作中,薛陆成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立足岗位、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把全部精力倾注在自己热爱的金融事业上。工作之余,他全力以赴担当起志愿者的职责,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义务服务活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用行动为志愿者增光添彩。
“到灾区去,那里需要帮助。”2008年“五一二”汶川地震发生后,这念头立即出现在薛陆成的脑海里。5月17日,团省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向焦作市紧急征集从事心理服务工作者的消息发出后,薛陆成立即报名,随时准备奔赴灾区。他的行动得到了工行焦作分行的大力支持。6月5日,薛陆成与省内其他13名志愿者一起,作为第二批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援助专家团奔赴四川灾区。在安县度过的7个日日夜夜里,薛陆成马不停蹄地去了五个乡镇的五个学校和两个受灾群众安置点,给当地600余名师生和安置点的孩子做心理辅导。饿了泡一包方便面,夜晚住宿在帐篷,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义无反顾地践行志愿服务的精神,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默默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至今,焦作市还流传着1000多条手机短信让灾区一女孩走出心理阴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薛陆成。安县花荄镇中学初二学生张利是个16岁的女孩,在她1岁时,母亲和父亲离婚,理由竟是“生了个女娃子,能有啥子前途”。15年来,张利对抛弃她的母亲一直心存怨恨,也本能地排斥着别的女人,更不愿让父亲再婚。薛陆成在给灾区孩子做团体心理辅导时,利用心理学上的脱敏疗法,静静的倾听、娓娓的劝说、真心的理解,给张利带来了莫大安慰,这个忧郁的女孩开始浮现笑容。几天后返焦,薛陆成最放心不下的是这个心理疏导刚刚见效的女孩,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薛陆成给张利发出1000多条短信,鼓励她走出生活的心理阴影。“叔叔,我终于想通了,让爸爸结婚吧。我的家安定下来,我也能安心学习了。”在薛陆成的真情和爱心帮助下,张利终于解开了多年的心结,给薛陆成发来同意父亲再婚的短信。这个故事在当地媒体见报后,被省内外多家媒体争相转载。
在焦作市的志愿者队伍中,薛陆成可谓大名鼎鼎,他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长期坚持在12355解放区青少年服务台义务接听热线电话,为“问题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组织青少年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为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定期带领志愿者团队到山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团体咨询服务;参加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团队,为公安民警做全体心理减压辅导;在高考前夕为学子进行心理辅导,让考生应战高考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在中秋节当天,到市儿童福利院把孤儿接回家中,和孩子一起赏月、吃月饼,让他们过上一个有着家庭般浓浓亲情的节日……此外,薛陆成积极与中站区团委结合,于2006年开始资助5名家庭贫困的小学生。在助学过程中,除为其支付一些学费和生活费外,薛陆成更注重的是与他们的感情交流和心理辅导,比如讲讲心里话、辅导学习、陪他们去玩等,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2011年,他资助的其中一名中站区龙洞乡的女生成为全乡唯一考上焦作一中的学生。
“助人亦自助,乐人也乐己。把一分爱心给予需要帮助的人,收获的是双重的快乐。在志愿服务中,我深深地理解了那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那是奉献的快乐。”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薛陆成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自豪。走过去的永远是脚印,而未来才是奋斗的目标,做一个助人为乐、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雷锋”,是薛陆成一生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