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3月9日,位于博爱县清化镇小中里村的小麦高产万亩示范方,走来了几位农技专家,他们将实地考察春季麦田长势情况,“问诊”并开“药方”。
走进麦垄,该县农业局副局长杨晓留蹲下身子,拔出了一簇麦苗,对农田主人说:“老乡,你这块地长势不太好呀。你看,叶黄根细,分蘖少,所以整体群数小,再不管理可能会减产的。”
“今年雨水少,我上的底肥又不太足,本来想这几天浇水施肥的,可天气变化太快,怕给冻坏了。”
这位农民反映的情况不是个案。据该县农业局调查,去年麦播以来,前期持续阴雨寡照,后期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入冬以来截至今年2月底,将近3个月无有效降雨,致使全县大部分麦田与正常年份相比,单株分蘖少,根系不发达,亩群体偏少,旱象严重,其中一类苗17.8万亩,较去年减少2.2万亩,减少10%。
“你说,我现在浇水还跟上跟不上?” 这位老农拽着专家的手急切地询问。
杨晓留赶紧开“诊断书”:“来得及,来得及。你先要浇水,这地太旱了,要选日平均气温在3℃以上的晴暖白天浇水。同时,浇水时要施肥,可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亩施10公斤左右,第二次在拔节后期,亩施8公斤左右。”
在杨晓留解决弱苗生长问题的同时,该县农技站站长在指导农民朋友注意防冻。她说:“乍暖还寒,一定要科学预防晚霜冻害,可采取灌溉、撒施有机肥、喷洒防冻剂等方法预防,寒流过后若有冻害发生,要及时采取中耕、补施氮肥等措施弥补。”
该县植保站站长毕新华也对广大农民提出了建议。她说,春季是各种小麦病虫害的大发生时期,在治理杂草的同时,要注意防治小麦病虫害,特别是对小麦纹枯病,要在拔节前积极防治。
农民、专家面对面,不同地块、不同长势,对症下药,简单有效。据了解,该县为了加强春季麦田管理,每个农业工作站都牵头管理一个乡镇,确保农技人员分包到户、管理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