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上,看到了江苏金坛、湖南隆回、湖北沙洋等地农民自发成立耕地保护协会的报道,觉得这是守护耕地红线、维护土地权益的新生力量,这是一个创新性的举措,禁不住为之拍手叫好。
俗话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土地对于农民来讲是何等的重要,他们的惜地、护地意识非常强烈,别说大片的良田舍不得被占用,就连房前屋后的零散土地,也要进行开垦,种粮种菜,不让其浪费,他们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
守护18亿亩耕地红线,可以说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是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虽然实行了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运用了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各种手段,但是,违法占用耕地的问题依然严重,现象甚为普遍,耕地红线受到严峻挑战。
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点忽略了,那就是来自耕地主人自身保护耕地的力量,没有让农民把好耕地保护的“第一关口”。
农民自发成立耕地保护协会,不仅体现了农民高涨的耕地保护热情,更彰显了农民对耕地的痴情,政府应支持、引导农民搭建自我管理土地、保护耕地的平台,农民的土地让农民说了算,土地的收益分配也让农民说了算,实现农地农民管。
从报道介绍江苏金坛等地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情况看,让耕者有其权,实现了农民、村委、政府三者间的共赢,矛盾纠纷更少,土地收益更高,耕地红线更牢。
笔者认为,鉴于协会作为民间组织的特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协会经常开展业务指导,帮助协会更好地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建设,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村庄规划、土地整治、土地流转等方面,赋予协会相应的参与权、监督权,并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协会的作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各地应积极学习、借鉴江苏金坛等地的经验,让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