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 仁
(一)沁阳,豫西北边城,有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
曾做了500余年的怀川“首善之地”,曾演绎了无数的怀商传奇,曾因乡镇企业“十八罗汉闹中原”蜚声全国,曾因粗放式的发展跌入低谷,曾因“铝电衰,沁阳衰”的宿命困顿难行。
今天,沁阳实现了由“四小工业”到“十大产业”的成功转型,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四,“资本活市”等多项工作创新在全省乃至全国声名鹊起。“沁阳现象”为不少省市领导和经济专家津津乐道:“创造了一个转型提升的奇迹。”
因转而生,靠转而兴,这是沁阳故事的主旋律。
(二)转型提升,转无止境。
乘着国之方略的东风,焦作市晋身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一个科学发展的新天地就此打开。作为排头兵,沁阳站在了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上。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时这样评价沁阳:“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很有实力。”
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明确要求,沁阳要“在工业转型升级上起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上起示范引领作用,在焦晋合作互动上起示范引领作用,在转变方式、务实发展上起示范引领作用”,并建成“中原名市和全国知名城市”。
不成典范,难谈示范;不在前列,何谈引领?“五个示范引领”,是方向,是激励,更是责任;有压力,有动力,关键在做。
“率先建成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示范市,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最前列”;尽快实现“五突破、一高于、一率先”的目标,已成为沁阳全市上下的共识。
(三)曾经担山知任重,凌云更需砥砺行。
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横空出世,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壮士断腕关闭小造纸、小皮革等落后产业,改造提升造纸机械和玻璃钢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实现了由粗放到集约的增长方式转变……
回眸过去,在每个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依靠转型升级,沁阳总能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顿,转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且看:主导产业由小到大、链条由短到长、层次由低到高、布局由散到聚,三产比例为6∶72∶22,产业聚集区跻身全省十强,9家全国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在此投资创业,烧碱、聚氯乙烯生产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光伏玻璃出口欧洲份额占全国80%,聚光光伏科技含量世界领先,防火装饰板产量位居亚洲第一,烘缸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动车用蓄电池产量全国第一,年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1家;敲响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拍卖第一槌,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17连冠,城乡差距仅为1.83∶1,“35361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被全省推广;全国首创的“资本活市”战略,引发《人民日报》深度解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地下无煤炭、地上缺资源的沁阳如何示范引领?无他,唯清醒忧患,唯尊重规律,唯持续扬弃,唯持续转型,唯务实发展。
(四)形势越好,头脑越要清醒。
好的趋势、态势和气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地里冒出来的,是沁阳市委、市政府班子一届接着一届谋划的,是全市50万干部群众竭忠尽力干出来的,更是求实创新拼出来的。
百上加斤易,千上加两难。沁阳人均生产总值已超7000美元,进入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拐点。这既是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深层次问题的凸显期。
且看,县域经济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有一定市场,经济整体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和环保压力与日俱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更需提高,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小难即退的企业家依然存在,产业集聚“北大南高”的格局还需提升壮大……
这些新现象、新矛盾、新瓶颈,迫使每一个沁阳人扪心自省。虽说沁阳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但对照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个别领导干部身上还存在不到位、不主动、不合拍的现象。
其一是认识“浅”。学习还不够到位,对沁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定位领悟不透,对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分析不够,对复杂问题规律的研究不具体,不深入,不透彻,遇事浅尝辄止。
其二是谋划“慢”。谋划还不够主动,不理解沁阳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特征,对未来转型提升的节奏把握不准,慢人一拍,缺乏争分夺秒、抓住机遇、脱颖而出的抢先意识。
其三是心态“满”。自满情绪是示范引领的大敌。过去习惯了当区域老大,习惯了排头兵一枝独秀,自视甚高,决策部署偏重保,安于既有成果,满足眼前成绩,先行先试的闯劲有所消磨。
其四是能力“弱”。一些人一遇到矛盾和问题,不是退避三舍就是拈轻怕重,克难攻坚的能力差,对新经济、新市场驾驭掌控能力不足。
其五是作风“软”。面对转型示范引领的新任务、新矛盾,缺乏率先垂范、效率为先的精神,不敢啃“硬骨头”、不敢趟“深水区”、不敢打“攻坚仗”。
(五)乘势而上,转无止境;克难攻坚,时不我待。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沁阳将胸怀全市人民厚望,肩担时代历史重任,快马加鞭,当好表率、做好示范、提供最好经验!这是一份沉甸甸的重大责任!
(六)干事靠人,领导方式转变是重要前提。
要有大视野、大胸襟。强化科学转型的“舍得观、大资源观、融资观、人才观”,跳出一县一市,站位发展全局,主动对接融入,善于“左右逢源”,抓住地处豫晋交界、“郑洛焦”金三角带的优势,背靠煤海山西找资源,引方圆五百里要素为我所用,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四大战略,奋力走出一条中部县域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成为中原经济区西北部重要的生力军。
要有大智慧、大创新。持续提升“科学引领、求实创新、埋头苦干、勇争一流”的沁阳精神,让经过实践检验的“预期理论”,敬商、爱商、亲商的“母鸡理论”和练强内功的“小麦精神”等沁阳发展理念发扬光大,让“五加二”、“白加黑”的干事精神昂扬蓬勃。
(七)关键在做,“五个示范引领”是核心。
探索农民入城、集中建设新型社区等新办法、新路径,示范引领新型城镇化。守住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就地就近就业促创业,推广“合村并居、腾地集约、资本运作、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的袁屯模式,吸纳农民主动进城入镇,建成精明增长型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提升主导产业,争创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示范引领新型工业化。瞄准产业层次和发展速度,奋力打造新能源、现代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4个百亿产业集群,加速沁北、沁南两大园区融合发展,明确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打造“内陆开放特区”。
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以项目机制运作农业。争创全国高效农业示范区,示范引领新型农业现代化。坚持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成果反哺农业,让土地规模规范流转,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着力培育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
构建沁晋经济微循环圈,强化沁晋联动,示范引领焦晋合作发展。充分发挥晋煤集团、山西煤销集团、纳克公司等在沁投资晋商的桥梁作用,谋划包装50个以上沁晋合作项目,全方位,多元化合作,把沁阳打造成为焦晋合作和豫晋合作的第一桥头堡。
坚持“淡化指标、注重手段”理念,科学运作,示范引领转变方式、务实发展。认真践行“三具两基一抓手”,持续推行“一线工作法”,到现场解决问题,到基层化解矛盾,到一线推进发展,在中心工作、复杂环境中历练干部,全面提升“六种能力”,让党政班子的团结变成生产力,让竭忠尽智的工作作风内化为战斗力,为转型升级提供坚强保障。
(八)重在实绩,“五个突破”是强力引擎。
思想观念上取得新突破。发展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也永无止境。只要有利于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别人不敢想的我们要敢想,别人不敢做的我们要敢做,在逆境中找出路,在统筹中找办法,在创新中求突破。
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要用政策生项目、用谋划找项目、用优势引项目,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接续替代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对外开放上取得新突破。紧盯国内外500强、高新技术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对接、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环境上取得新突破。“墙内的事情企业管,墙外的事情政府办”,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处处都是沁阳形象。
社会管理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注重源头管理,零距离满足群众诉求,在农村推广“三道防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情系于民、惠民以实、藏富于民、造福于民。
(九)转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沁阳,引领尖兵,必将谱写更多激流勇进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