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139.4亿元,年均增长15.8%;2011年完成37.3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其中,区本级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8亿元,是2006年的2.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6.7亿元,年均增长11.6%;2011年完成27.7亿元,是2006年的2.4倍。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15.9亿元,年均增长22%;2011年完成4.7亿元,是2006年的2.8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项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3.3∶68.9∶27.8调整到1.7∶71.1∶2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9亿元,是2006年的3.9倍。2011年工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的比重达87%。城镇化率达到58.8%,较2006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8.6亿元,年均增长11.8%;2011年完成2.34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亿元,是2006年的2.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5亿元、利润7.3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8倍、11.8倍。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8%。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00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297元、8173元,分别是2006年的1.5倍、2倍。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亮点一 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全区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2家;超亿元企业新增3家,达到8家;超5000万元企业新增11家,达到26家。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3家。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先进区,连续六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依托辖区骨干企业,发展延伸了“氟、钛、锆、硅、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链条,规划建设了氟化学产业园、佰利联产业园、光伏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食品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园六大产业园区,基本形成了现代工业经济体系。目前,六大园区累计实施项目124个,总投资达307亿元,完成投资95亿元。年产500万条高性能乘用子午胎、年产20万吨离子膜烧碱、年产6万吨无机氟化物等一大批园区建设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生产要素保障有力。加大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协调力度,保障了企业正常生产运行。实现了企业融资多元化,强化银政企合作,先后帮助企业融资60亿元,培育上市企业2家,引进上市企业2家,实现资本市场融资24.6亿元,上市企业数量、融资数额均居全市首位。荣获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称号,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环保“飓风行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闭(搬迁)污染企业57家,治理项目132个,在重点耗能企业安装了废水、废气自动在线监测装置,扶持多氟多、佰利联、鑫诚、爱尔福克等公司新上一批节能改造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亮点二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夯实基础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了许衡诞辰800周年经贸洽谈会、全国涂料工业协会年会、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市场贸易交流大会等经贸文化活动,推动了与河南煤化、武钢集团、江淮汽车、三木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的战略合作。5年来,全区共引进项目151个,总投资13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年来,先后实施项目175个,完成投资108亿元。无水氟化铝、金红石型钛白粉、离子膜烧碱等20个超亿元项目已建成投产;多晶硅、炭黑装置及尾气综合利用2个超10亿元项目稳步推进;抢抓建设中原经济区机遇,积极谋划了年产10万辆电动汽车、山区电网改造升级、府城遗址保护开发等八大类234个项目。
亮点三 集聚区建设承载能力提升
截至2011年年底,集聚区内企业已达93家,实现年产值86亿元,全口径税收7亿元。规划布局逐步完善。理顺了管理体制,高标准组织制订了《工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工业集聚区产业布局规划》等整体规划,编制了六大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路、水、电、气等线路专项规划,细化了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计划,合理调整了产业面积、规模和空间布局,明确了年度关键项目和发展目标,实现了入驻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匹配、相协调、相促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设了经三路、纬五路等10条道路,敷设水气暖管网47公里,建成变电站6座,投入使用标准化厂房14栋,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即将运营,高压线路归并顺利实施,项目入驻条件日趋完备,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征迁安置稳步推进。总投资1.7亿元的和顺小区、和美小区(一期)建成投用,安置群众7000余人;投资4.73亿元的和美小区(二期)开工建设。累计发放失地农民养老生活补助资金600余万元,安置失地农民就业4500人。5年来,累计协调项目用地6000余亩,落实补偿款3亿元,迁移坟墓5万余座,确保了风神轮胎、开元化工、东方海纳、科力达等一大批企业顺利入驻。荣获“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区”称号。
亮点四 统筹城乡发展
城市框架逐步拉大。科学编制了城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投资6800万元,先后修建了解放西路、璞玉路等27条道路,形成了“五横四纵”的城区道路框架,城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大到22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7000余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改造、敷设了城区供水管网和天然气管网;高标准建设了许衡文化公园和工业主题公园等街心游园,创建了一批精品街道、精品城中村和精品专业市场;先后开发了安嘉公园绿洲、紫云华庭、星耀名家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区,建成了鑫鑫花园、佰利佳苑、云台小区等一批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了衡宇小区、东福园小区等城中村改造项目,新增楼宇面积13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了大型现代化专业物流园区,投资7亿元的武钢物流园区已开工建设,投资7亿元的万里物流园区正式签约,投资5亿元的万千物流园项目正在运作。城市管理日趋规范。实行城乡环境卫生统一管理制度,大力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全市首家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逐步规范。在全市城乡卫生综合评比中,我区始终保持第一,持续巩固了环境卫生中站品牌。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积极探索朱村美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沼气池工程和贫困自然村搬迁并村工程,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完成了南水北调征迁安置任务。以建设北部后花园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综合服务业,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龙泉山庄、红砂岭生态园等投入运营;中围、桑园度假山庄、栗井生态园(一期)已建成;投资30亿元的太行怀川溪谷综合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1家,淼雨公司、易生元公司被命名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山区林业生态保护和平原林网、路网绿化工作,获得“省林业生态区”称号。
亮点五 社会事业和谐稳定
5年来,全区财政用于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支出达9.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2%,其中用于惠民实事投入超过3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成功举办了许衡诞辰800周年纪念活动和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村级(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建设了府城、龙翔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了中站医院改扩建和村级卫生室改造工程,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廉租房补贴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应保尽保。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和区中心敬老院,丰富了老年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了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控制在5%。以内,成功创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推进土地专项整治,清理完善项目用地手续,土地闸门调整效应显现。水、矿产、森林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西张庄村、大洼村分别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市级生态村。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平安中站”建设,率先在全市建成了二级监控平台,实现了城区监控网络全覆盖,社会秩序明显好转。积极发挥区、办事处、村(社区)三级民情信息网络作用,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构建安全监管网络,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发生,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