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鹏飞
“时间就是生命,我抢救患者快一分钟,就能为他们多争取一分生存的希望。”面对记者采访,市二医院神经内科一区主任徐建银说出了他从医多年的心里话。
而在同事的眼里,徐建银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作为神经内科一区的负责人,徐建银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从8时开始查房直到22时,几乎都是他的“正常”工作时间。即便如此,他还经常给自己安排加班,一旦遇到需要抢救的危重患者,无论何时何地,徐建银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科室。
去年11月28日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徐建银从睡梦中惊醒:一名危重的脑梗塞患者被送到医院急救,需要他立即组织会诊和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徐建银匆忙穿好衣服后赶往医院,甚至来不及洗漱。面对已经陷入深度昏迷的患者,徐建银一边安排急诊检查,一边组织会诊和确定抢救方案。经过急诊溶栓和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这位患者终于在昏迷3天后恢复了神智,而且偏瘫的身体也完全恢复了功能。
细微之处感动患者
徐建银说,临床上脑血管病(如脑溢血、脑梗死等)由于发病急、来势猛,几乎是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病,让患者及其家属猝不及防。而患者一旦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往往就会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甚至成为植物人,更严重者则会失去宝贵的生命。因此,及时有效地抢救就成为挽救患者生命和保证生命质量的关键。
一次,徐建银在外地参加学术会议,按会议议程需要3天后才能返回焦作。没想到,当天晚上徐建银就接到科里的急诊电话,告知有一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急需介入治疗,徐建银当即决定第二天早上就返回焦作。由于恰逢五一假期,火车卧铺票和飞机票很难买到,徐建银只好买了一张站票随着人流挤上火车,一路站回了焦作,及时地为患者实施了介入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得知内情后,深受感动的患者家属非要用重金来酬谢徐建银,但被他婉言谢绝。
去年12月份的一天,徐建银安排了两台介入治疗手术。没想到,就在第一台手术刚完成,第二台手术还未开始的时候,徐建银的姐姐从信阳老家打来电话说母亲病重,生命垂危。一边是亲情,一边是责任,徐建银马上给同学打电话安排母亲住院治疗,并坚持做完第二台手术,直至患者完全清醒、病情稳定后,才连夜赶回信阳照顾母亲。
“抢救患者是我的天职,患者只要住到我们科室,我都会全力以赴地去救治,直至他们康复出院。”徐建银神情坚毅地说。
危急时刻勇于担当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患者命悬一线时,怎样才能担当起一个医生的责任,怎样才能不辜负一个生命的期待,徐建银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令患者满意的答卷。去年3月中旬的一天,年仅40岁的卢师傅正在家中休息,一场毫无征兆的疾病突然降临。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一家人顿时手足无措,随即将卢师傅送到了市二医院。经过初步检查后,卢师傅被转到了徐建银所在的神经内科一区。
经过脑部CT、核磁共振及查体等进一步检查,徐建银终于找到卢师傅的病因:脑部一侧中动脉主干出现了闭塞,形成了血栓。脑梗塞!这个结果把卢师傅的家人吓呆了,尽管没有太多的医学常识,但他们依稀知道,得了脑梗塞意味着什么,然而令他们想不通的是,卢师傅早上还好好的,为什么会突然脑梗呢?
神经内科有一句名言:时间就是大脑。如果不能及时明确病情,及早进行治疗和干预,最终治疗结果往往会大相径庭。生死攸关之间,徐建银建议立即进行神经介入治疗。 然而在卢师傅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管徐建银如何解释,卢师傅的家人就是不同意实施介入手术,这其中有什么难言之隐呢?“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希望,就怕手术不成功,钱白花了不说,人也没救过来。”卢师傅的家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徐建银耐心地劝说家属:“要是家里真的困难,咱可以先做手术,钱可以等将来慢慢筹,但是病千万不能耽误,如果超过6个小时,就没有治疗意义了。”最后,经过徐建银的精心治疗,卢师傅终于挽回了垂危的生命。“谢谢徐主任,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康复后的卢师傅拉着徐建银的手久久不放。
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徐建银经常对科室同事说,一个医生只有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此,徐建银不但带头组织学习,而且每周至少组织全体科室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同时,徐建银还多次派出科室的年轻骨干人员,参加各种学习班。
提高的是服务,受益的是患者。随着科室医护人员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主动要求到神经内科一区接受治疗。与此同时,优质的服务不但提高了科室的凝聚力,而且医患的矛盾也大为减少。为了表示感谢,很多患者出院后,又专门返回科室送来了表扬信、锦旗和慰问品。
专家简介:徐建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医学系;先后进修于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临床专业和神经介入专业;擅长脑出血微创穿刺清除治疗、脑梗塞早期神经介入溶栓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栓塞术、脑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对各种神经疑难病症的诊治有较高的造诣;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完成科研成果3项,著书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