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修武/两会特刊 上一版3
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话发展
一封信
贺县“两会”召开
图片
有感于母亲的唠叨
漫话修武李姓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3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话修武李姓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已超过1个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9%。在今日中国,李姓人口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相对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山东三省,这三个省的李姓人口占全国李姓人口的29%。在修武,李姓也为名列前茅的人口大姓,全县李姓人口约23000多人,仅次于王姓人口。

  李姓起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为尧帝的理官(相当于现在的法官),此后皋陶子孙历三代世袭理官之职,因以官为氏,称理氏。商纣时有皋陶后裔名理徵者,因忠言直谏而得罪了纣王,理姓家族将有灭族之灾。在这种情况下,理徵有一个儿子叫利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难。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遂改理为李。另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至春秋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二是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另在北魏时鲜卑贵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三是出自他姓改姓。唐开国元勋有徐、安、杜、郭、麻、鲜于等16姓,因立功而被赐予国姓李姓。当代李姓多把老子李耳奉为李姓始祖,因而李姓的祖根也多被认为在老子的故乡——河南省鹿邑县。

  最早在修武发展的李氏为赵郡系源的李厚德、李育德兄弟。据史料记载,李氏兄弟在修武经营多年,家财万贯,童仆百人。时值隋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李氏兄弟为自保,遂在修武招兵买马,固守县城,击退了各路盗贼。他们先是投靠李密,后又归顺李世民,在黄河以北与王世充的势力形成对峙局面。李厚德足智多谋,在身陷敌手的情况下,鼓动群囚暴动,赶跑了王世充在殷州的守将段大师;李育德骁勇善战,曾率领殷州部队猛攻王世充部将据守的河内郡,攻陷兵堡31所。至金末元初,修武田门里有李天佑者任元军百户。在1272年宋元之间的襄阳战役中,李天佑率领千余元兵横出江口,先用长矛勾断宋军联船之间的缆绳,然后猛冲宋船,宋船失阵大乱,李天佑亲手斩杀宋兵百余人。元朝建立后,李天佑升至武略将军,任荆湖北道屯田总管。他召募流亡,亲自督促人民开荒屯田,又兴修水利,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经过元末战乱,修武十室九空,土地荒芜。此后,有明统治者为了以有余补不足,发山西百姓移民到河南、山东等地。在修武,即有山西洪洞移民李江到保丰寨村定居,李昌素到北霍村定居,李光贤到东水寨村定居,李凤池到前高村定居;修武县葛寺之李姓和李村之李姓也是此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惜其来修时的始祖姓名已经失考。此后,另有武陟县李姓如李哲、李国洪、李明庆等迁入周流村、东常村等村。期间,本县李姓也多有流动,如李庄村民李君迁居圪料返村,范村村民李生荷迁居南延陵村等。据1930年民国县志载,当时李姓人口已繁衍达5000多口人。

  明代以后,修武县主要历史名人有:

  李之焜,虽少习科举之学,但内心却对此道极为鄙夷,因而仅考得秀才后不再习学。但他至性过人,豪爽侠义,乡人无论谁有危难都要出手相助。明末,群盗飚起,李之焜召集乡里子弟训以兵法,筑寨自保,盗贼到此多被擒获。地方官王汉闻其名,召入府中予以剿贼重任。王汉死后,再次遁隐乡里。其子李萼无子,李之焜为其买妾冯氏以续香火。入家之时,见冯氏哭泣不止,因问其故。冯氏说:“我原来的公婆爱我如女,如今丈夫已死,我如离去,则我年老的公婆就没人奉养了。”李之焜感叹道:“这真是一个孝妇啊!”于是即把冯氏重新遣回,原来的聘金也不再索要。

  李雪三,原名李育林,王屯乡周流村人。1927年冬,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开封考入冯玉祥举办的西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冯部中任排长,后被改编入国民党第26军。1931年12月,参加震惊全国的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又参加了著名的的直罗镇战役和东征、西征战役。抗战时期,他在八路军、新四军数支部队中任职,身经百战,为反抗日寇侵略,扩大抗日武装,开辟和壮大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重大战役,从东北一直打到华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于1950年10月率部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政委、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后勤部副政委、政委等职,他不仅指挥了许多战斗,而且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建立“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52年1月,李雪三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率团归国,先后在国内作巡回报告5000多场次,广泛宣传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56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9年庐山会议后,他因为不愿违心说话,开始受到政治上的排斥。文革期间,他被邱会作划为“彭黄漏网分子”,受到残酷打击和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领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的复建工作。1982年8月,按大军区正职待遇离休。1992年12月病逝。中共中央在他的讣告中称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李克道,修武县西村乡圪料返人。1942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作战勇敢,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两次,三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47年在山西省霍县战斗中,他全身挂满手榴弹,肩扛云梯,率先登城,吓破了敌胆。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又授予他“人民功臣”光荣称号。

  李渥然,修武县葛庄乡李庄村人。初中毕业后参军,1966年2月任某部连长后,长期担负防空作战任务而转战大西北。他所带领的连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好”连队,并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71年后,历任营长、团长、空军第三训练基地参谋长、主任、司令员等职。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王保成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