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致力提升产业层次,优化经济结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16.33亿元增加到32.02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调整为0.62∶21.8∶77.58。地方财政收入由1.71亿元增加到4.1046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7.6亿元增加到47.85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58亿元增加到52.66亿元,是2006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
——致力扩大对外开放,强化项目支撑,拉动效应更加凸显。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累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36.89亿元,境外资金4988万美元。强力实施重大项目推进计划,共实施重点项目182个,其中超亿元项目65个,累计完成投资133.62亿元,相继建成了锦江现代城、美中城、太极中央翰邸、福安大丰商城、香港城等一批重大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致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圆满完成南水北调总干渠第一批征迁任务,荣获全国南水北调工程干线征迁工作先进集体。完成了全市规模最大的民主中路城中村改造和新园路西延、烈士街大修、群英桥改造等工程。创建了卫校西街、沁阳南路等8条精品道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大城区污染防控力度,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圆满完成北山绿化造林任务,荣获河南省林业生态区称号。
——致力构建和谐社会,更加关注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不断深化和巩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成果,在全国叫响以“复合共治”为特色的解放模式。累计投入2.36亿元用于实施民生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安置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就业3.5万人,共发放低保金5940万元。加快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转变,督政督学连续4年位居五城区前列;重视和加强人口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科技科普等工作,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致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区人大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推进行政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圆满完成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法治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两转两提”活动,行政效能明显提升。
关键词:
2011年工作回顾
——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增幅居全市第一。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6亿元,增长25.5%,总量居市区五城区第一;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93.33%,居全市第一。二产、三产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28.6%和71.4%。
——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持续增强。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48.8亿元,增长51.4%;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17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34个,年度完成投资33.79亿元。总投资10亿元的修正中原(焦作)工业旅游产业园项目成功奠基,总投资20亿元的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项目有序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立天唐人项目正式签约,与恒大集团、福建经纬集团、成都成量集团等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举全区之力推进南水北调总干渠交叉工程影响施工范围征迁,完成5家企事业单位搬迁任务,顺利移交人民路桥、丰收路桥、民主路排污管廊占压施工用地。开工建设了铁路电缆厂、中州、联盟卫材等工矿棚户区改造安居工程,已竣工1235套。启动了胜利街、棉一、民生街3个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积极做好郑焦城际铁路建设实物指标调查和征迁安置方案制订等前期工作。圆满完成林邓线拓宽和人民路西延占压房屋拆迁任务。
——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平稳。重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校园安全、森林防火、防汛防灾等工作,扎实开展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治理专项行动,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解决了区属企业退休职工医保等一批疑难问题。大力开展“平安创建”,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犯罪,完成了省综治委挂牌督办治安乱点整治任务,群众的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的执法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关键词:
今后五年重点工作
今后5年,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和经济转型示范市的关键时期。
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达到54.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6.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人均指标位居全省城区前列。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壮大提升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工业,积极培育战略支撑产业和龙头主导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工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20%。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面实施对外开放主战略,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合作交流,招商引资年均增长25%,到“十二五”末,引进市外境内资金达到130亿元,构建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以南水北调、棚户区改造和郑焦城际铁路建设为契机,加快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健全道路网、设施网、水利网、生态网体系,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森林和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形象品位全面提升,环境面貌大有改观。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每年新增就业人数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建立覆盖更加全面、保障更加有力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困难群体救助体系。
发展重点是:
——以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以构建辐射晋东南、豫西北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商业形态,促进产业集聚,改造提升大型专业市场和重点商业街区,实现依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互动,努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区域性商贸中心区、特色商业服务区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辐射有力的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体系。
——以发展新型工业为方向,加快建设特色工业集聚区。高标准规划建设解放工业园,以引进高端制造业、新型城市工业为重点,以提高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核心,重点培育精纺制造、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推动高成长产业加快发展、传统工业高端发展、先导产业规模发展,打造城区工业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重点,加快建设文化休闲旅游区。充分挖掘影视文化底蕴和旅游文化内涵,以影视城、缝山公园、圆融寺等景区为依托,加快影视城改造升级和周边区域开发,大力发展旅游接待、旅游服务、旅游消费产业,合理布局符合居民消费升级的休闲娱乐项目,积极发展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和城市景观游,促进城市商务休闲消费和文化旅游消费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形成以影视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以促进城市转型为抓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区。紧紧抓住城市建设三年大提升的机遇,突出城镇化引领作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强中心城区建设管理,实施城市道路、公用设施、水系治理、森林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建成层次多样、网点均衡的商业、文化、游憩设施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传承城市文化,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现代化城区。
解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