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齐心协力,奋发作为,圆满完成了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提升、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经济快速提升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狠抓工业不动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国民营500强江苏华芳、台资企业奇力新、伊赛牛肉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落户修武,五年内共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49个,总投资111.2亿元,128个项目建成投产,呈现“规模大、增长快、效益好、后劲强”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纺织、电子、装备制造和铝加工、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三年时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余亿元,入驻企业108家,被评为全省投资者满意的产业集聚区、全省最具投资法治环境产业集聚区和全市发展速度快产业集聚区。五年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由8.3亿元上升到25.9亿元,增长212%。截至2011年底,全县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2.2%,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旅游效益快速提升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先后启动了世贸天阶、河南建业两个50亿元旅游综合项目,实施了峰林峡、百家岩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景区面积由190平方公里扩大到240平方公里,大云台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云台山被认定为全国自然山水景区中惟一的中国驰名商标,“竹林七贤”研讨会升格为省社科院和市政府主办,云台山国际旅游节升格为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主办,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先后荣获河南省省长质量奖、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我县跻身首届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名列全国第七。五年来,全县接待游客由225万人次上升到480万人次,门票收入由1.57亿元上升到3.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由6亿元上升到18亿元。
农业经济快速提升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农业是本、农业是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省惟一一家台湾农民创业园经国台办、农业部批准正式落户修武,目前已签约7个项目,引进台资企业3家,总投资5亿元。供港蔬菜、河南六和、焦作大用等一批规模园区、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4家。经过五年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总产由19.2万吨上升到23.6万吨,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连续15年夺得全省“红旗渠精神杯”。
城乡建设快速提升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不断地加大各项投入,将畅通、宜居、生态、民生“四大主旋律”贯穿城乡建设始终。围绕“畅通城建”,投资5.4亿元,建成了青龙大道等10条城区道路;投资2.6亿元,启动了宁城路西延等16条城区道路,修整了116条城区背街小巷。围绕“宜居城建”,建设了山水文苑等10个商住小区,启动了亿祥世纪城邦等一批高档小区建设,新增住宅面积40万平方米。围绕“生态城建”,投资9300万元,建成了七贤公园等25处公园绿地,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是2006年的20倍。围绕“民生城建”,实施了天然气利用工程,改造了城区供排水管网,建成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围绕城乡一体化,投资17.2亿元,新建和改建城乡道路45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乡乡通二级”;投资7000余万元,完成了34个新农村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了郑焦城际铁路、人民路东延、林邓线“二改一”等一批省市重点工程。五年来,我县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县和全省林业生态县,并获得“中国最美小城”称号。
民生水平快速提升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先后实施了安全饮水“村村通”、社会福利中心等78项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率先启动了县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销售;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安全饮水“村村通”工程,累计投资8901万元解决了151个行政村17.7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五保老人百分之百集中供养;在全市率先实行了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开展了老年人高龄补贴统一扩面工作。五年来,全县就业、养老、人口、教育、文化、环保、住房保障和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成绩,累计投入再就业资金2319万元,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1733人次,建成保障性住房628套23441平方米,关停石灰土立窑等非法开采和污染企业161家。我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县、全国残疾人康复示范县和全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五年来,我们先后解决了一大批企业集资、改制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扎实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瘦肉精”、超限超载、非法开采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全县社会大局进一步和谐稳定,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县、全省信访“四无”县、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县、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县、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等荣誉。
行政效率快速提升
五年来,县政府各部门始终坚持高效务实、尽责求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先后办理议案、建议、提案1060件,办结率达100%。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在规划编制、项目引进、重大工程、民生问题特别是关系修武长远发展的各项决策中,认真听取有关专家、群众代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依法行政,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强化各类财政和项目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过去的五年,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各项事业全面加强,科技、统计、审计、广电、粮食、人力资源、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金融、税务、电力、国土、工商、质监、烟草、通讯等行业和部门为修武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来,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诚信敬业、和谐包容、务实高效、开放超越的“修武精神”,在招商引资上走千山万水,在经济发展上历千辛万苦,在项目建设上想千方百计,在民生实事上进千家万户,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有了一批创造这种精神的干部群众,全县经济社会才实现了快速提升、健康发展。2011年与2006年相比,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57亿元上升到5.6亿元,增长11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0.8亿元上升到25.2亿元,增长13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3.7亿元上升到78.5亿元,增长23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104.7%。五年来,我县先后获得国家级表彰33项、省级表彰103项、市级表彰156项。2011年,修武县跨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全省前2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