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曾明
“你俩咋这么憨哩!人家都把你们卖了,你们还帮着人家数钱呢。”家住山阳区的退休工人汤先生,面对女儿的斥责,又愧又恨,他说:“活了一辈子,临老了,让人家给骗了。”原来,前些时候,一家自称北京某医疗机构向老年人推荐会员卡。老汤夫妇长年有病,一个患有高血压,一个患有糖尿病,他们本来就对自己的健康非常在意,经对方一忽悠,他们一下就缴了5万元会员费,领了一大堆精美的宣传画册后,对方却给他们玩起了“人间蒸发”。
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将非法集资的黑手伸向老年人,他们利用老年人手中掌握着闲散资金,渴望进行高回报投资却又欠缺有效的信息来源、专业知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专门设计了针对老年人的圈钱套路,诱骗老年人上当。犯罪分子往往打着所谓生态旅游、保健、健康投资等旗号进行非法集资,这类投资项目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极易赢得信任。一些老年人在投资之前故意避开子女,生怕遭到阻拦,个别人在明白上当受骗后,仍不希望警方介入,侥幸地认为只要其投资的公司还在,钱就有收回来的可能。事实上,犯罪团伙的目标就是“圈钱”,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卷钱逃跑,让投资者血本无归。他们除了利用“健康”打动老年人外,还会以合法注册的公司、企业为依托,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名义,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等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造势,给投资者许诺高额回报,以获取被害人的信任。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非法集资的被害群体在向中老年人集中,形式花样也在不断翻新:由直接吸收存款到进行生产经营投资,由单一债权到股权甚至债权、股权相混合,由单人作案到组织化、网络化。除了转让林权、代种植、售后包租、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投资入股、委托理财等形式外,利用传销手段进行非法集资的案件呈高发态势,这种非法集资活动发展快、涉案数额大,具有相当大的危害性。为此,有关专家提醒老年朋友:首先,一定要有理性的投资心理,不要贪图高回报率,任何回报率明显高于合理水平的承诺都是诈骗的诱饵。其次,凡公司、企业采用研讨会、推介会、讲座、传单、手机短信以及其他变相公开方式进行介绍、许诺固定回报面向公众募集资金的活动均涉嫌非法集资,应当特别提高警惕。第三,老年人如果把握不准的投资理财活动、项目,一定要及时向人民银行以及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工商等部门咨询,对于发现自己上当受骗的,要增强维权意识,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