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树勋)新区通过科学规划、机制创新、产城融合、自主创新、产业集聚、民生保障等措施,强力打造国家级高新区。
据悉,焦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9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焦作高新区是焦作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现代化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是焦作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和创新型经济的示范区。2011年,焦作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30.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61亿元,同比增长3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5亿元,同比增长41.6%。焦作高新区呈现持续高速发展势头,已经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自主创新核心园区。
在科学规划方面。焦作高新区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目前,《焦作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
在体制机制方面。焦作新区成立后,新区与高新区、西部工业产业集聚区领导班子实行“三家融合、保留牌子、交叉任职、统筹管理”的体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焦作新区建设的决定》(焦政〔2011〕10号),赋予焦作新区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及省下放给省辖市的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设立一级独立财政。新区内设“五局一办”,体现了“小政府、大服务”的特色,着力打造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在产城融合方面。为了全面促进产城融合,高新区坚持“统一规划、多元投资、建管并重、完善功能”的基本原则,基础设施累计投资9.06亿元,形成了“八纵七横”路网,道路里程达89.05公里,区内道路、供水、供电、通信、供热等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26.3平方公里;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和现代服体系;不断优化高新区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了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
在自主创新方面。焦作高新区始终把提高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走出了一条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加大财政和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全面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区内有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先进的陶瓷基地、厦门大学(焦作)科技园、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纳米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等5家科技研发平台;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区财政每年拿出一般预算收入的10%作为科技扶持资金,2011年达到4000万元。全区拥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个,国家级实验室3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7个,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有7家。
在产业集聚方面。焦作高新区集中优势,推动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由大而全、小而全向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高科技产业转化,通过以产业链延展和同类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集群式发展,培育壮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和新材料三大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先后引进了奇瑞汽车、蒙牛乳业、海翼集团、中国兵装集团、卓林数码、河南中轴德汇、中国兵器焦作光电产业园等企业,围绕厦工机械、平原光电、蒙牛乳业和卓林数码四大龙头企业,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光电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厦工工业园、光电产业园、汽车工业园、韩国工业园、台湾工业园、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和标准化厂房区等“六园一区”的发展格局。近日,焦作高新区又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园区称号。
在民生保障方面。焦作高新区始终高度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开发建设成果。在全省率先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失地农民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实行了农村养老补贴制度,区财政每年拿出300余万元,为全区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补贴;出台了农村子弟就读普通高中、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补贴政策;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财政每年拿出近1亿元,兑现各类惠民、惠农政策。出台了《加快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鼓励辖区各村通过村企联建、村企合一及村民自建等形式,撬动社会资金,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目前,全区已经规划了东、西两个集中安置区,7个村的安置小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据悉,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有利于中原经济区战略实施,有利于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有利于河南省战略支撑产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发挥焦作高新区核心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